忆随邓拓的一次采访
夤夜挥就“英雄路”
宝成铁路,是20世纪50年代一项举世文明的艰巨工程,沿途悬崖峭壁,险情丛生,建设者们置生死于度外,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后才修成。记者在这里采访,同样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们乘坐了一辆简陋的轨道车,边行驶在新建的铁路上边采访,经过一些艰险地段,邓拓同志就下车仔细察看。他还不时下车走到尚未竣工的施工现场和设在山边的工棚里,与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人座谈。采访活动的节奏很紧张,连我这个27岁的年轻人都有些吃不消。
两天后的傍晚,我们到达成都。我心里想,晚上早点休息,以消除旅途疲劳,明天再动手写稿。晚饭后,邓拓同志说:“你们如果累了,晚上就休息吧!我今天晚上想把稿子写出来。”邓拓同志论年龄是长辈,论身体又瘦弱多病,受伤的腰部还用钢架子支撑着,听到他要连夜写稿子,我内心十分羞愧,赶紧说:“我一点也不累,今天晚上把稿子写出来。”作家杜鹏程也说:“今天晚上咱们都开夜车吧!”就这样,我们工作了一个通宵。邓拓同志当晚就写出了3000多字的通讯《英雄的路》,并作了多次修改。在通车典礼的第二天,由邓拓亲自采写、编辑的宝成铁路专版就在《人民日报》上见报了。
春风化雨润心田
因过度劳累,邓拓同志病倒了,连续几天头痛、发烧。待邓拓同志病情好转,我就劝他说:“您的身体弱,不该这样不顾一切地过量工作,这病纯粹是累的!”他笑笑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现在不是好了吗?”他还给我讲,搞新闻工作要特别注意抓紧时间,讲究实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尽快把国家建设中的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以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写出来。千万不可拖拉,拖拉作风是新闻工作的大忌。也许是我们的谈话,触发他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在抗战时期的敌后战场坚持办报的一些往事。他告诉我,当时他所在的《晋察冀日报》的全部财产,是几匹骡子驮着的轻便电台。有很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河北阜平县的马兰村,报社就设在几户老乡家里。平时在草屋里写文章,在碾台上编稿子,就这样一天不落地坚持出版报纸。谈到这里,邓拓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条件这样好,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工作呢?”
诸般武艺皆要学
在采访途中,邓拓同志写了好多诗。记得其中一首是为这个铁路建设史上罕见的伟业所感动而作的《写宝成路》:十五万人欲破天,填江劈岭史无前。铁龙怒吼穿山去,俯看白云若晓烟。他把一叠诗稿给我看,我说:“短短的时间里,您写出这么多的诗,真叫人羡慕,可惜我对诗一窍不通,只会写些干巴巴的新闻。”邓拓同志一听笑了起来,他说,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既会写消息、通讯,也会写评论、杂文,还不妨学着写一点诗。诗,要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记者学习写诗,有助于提高文字水平,把文章尽量写得短小而又精彩。他接着诚恳而又亲切地说:“李茜呀,我看你写的稿子,文字还精炼、通顺,可是不够生动,缺乏文采。你要加强基本功的锻炼,可以选些好的诗词、散文,反复阅读、琢磨,直到能流畅地背诵。一个月背熟2篇,一年就能背熟24篇,坚持不懈地背下去,脑子里东西装多了,写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笔下生花了。”
“记者生涯当自励”
在被采访的单位吃一点东西不付钱,拿公家的文具纸张之类办私事,现在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但邓拓同志对这些“小事”却极为认真,毫不含糊。我们在成都采访时,四川日报的一位同志仰慕邓拓的书法,请他写个条幅,邓拓答应了。客人走后,我告诉记者站的同志,次日来时带些纸和笔墨,邓拓当即制止说:“我个人送给同志们的字,不能用公家的纸。”第二天路过一家文具店,邓拓自己掏钱买了宣纸和笔。回来后,他打开宣纸,稍一构思,就挥笔疾书,真是笔走龙蛇,写了一幅又一幅,还给杜鹏程、四川记者站同志和我,各题诗一首。给四川记者站同志们的赠诗是:
身居天府写文章,翰墨清新立意强。
记者生涯当自励,一言一动慎思量。
邓拓同志的诗,表达了他对晚辈同行的期望,其实也是他自己大半生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真实写照。
岁月如流,邓拓同志含冤离世已经整整39年了,回首往事,他在成都挥毫疾书这首诗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记者生涯当自励,一言一动慎思量”这两句箴言,无疑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记取。 (来源:《社内生活》2005月06月15日 第4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