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谈记者工作
邓拓是福建闽侯县人。他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前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管文教工作,同时负责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1960年起,他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邓拓出生入死,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八头骡子办报纸”。他在火线上背着印刷机打游击,在炮火下写文章,为无产阶级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4年,邓拓同志主持编辑印刷的《毛泽东选集》,是我党出版的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在当时对毛泽东思想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邓拓同志博学多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他写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是很好的杂文作品。
邓拓同志在领导报纸工作时,十分关心记者工作。1953年3月,我从西南新华日报调到人民日报的第一天,邓拓同志亲自和我谈话,详细询问西南工作情况,分配我在重庆负责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工作。
1958年元月,他到我们四川记者站视察工作,挥笔写下一首绝句以为纪念。绝句写道:
身居天府写文章,
翰墨清新立意强;
记者生涯当自励,
一言一动慎思量。
邓拓经常告诫说:“不要做新闻官”。他说:“做新闻工作,从总编辑到编辑,从记者到练习生,都应该不断地写文章。记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记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访和写作。记者无论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对报纸来说,他都是本报记者,都应该不断地写东西。”
邓拓认为,把新闻工作的岗位当作“官儿”来做,光坐在屋里开会,动动嘴,而不写文章,这是要不得的。
邓拓说:“记者应该永远生活在群众之中,活跃在采访第一线。”邓拓在工作之余,写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及其他文章数百篇,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邓拓同志勉励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邓拓说:“报纸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范围越广越好。”
对于如何学习,邓拓同志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顺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养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使他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
人民日报的同志,永远记得邓拓1958年《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的诗篇:
笔走蛇龙二十年,
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
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
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
举国高潮望接天。
聂荣臻元帅在1979年5月30日发表的悼念邓拓的文章中写道:“他是有名的报人、历史学家和诗人。他博学多闻,才华出众。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刚直不阿,正大光明,坚持真理,嫉恶如仇……”
邓拓夫人丁一岚1979年在《忆邓拓》一文里回忆到当年战地生活时写道:
“在战火纷飞中,老邓从容不迫,一面工作,一面战斗……记得我们曾在一个名叫日卜的山村宿营。那里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人烟稀少,我们在山坡上烧着树枝取暖。
记得昨宵篝火红,
此歌诗思信匆匆。
枕戈斜倚当茅帐,
假寐醒时月正中。
这首题为《忆日卜》的诗,和《反扫荡途中》等诗,都是老邓在马背上或营地里口占、手写出来的。
在艰苦的岁月里,邓拓带着《晋察冀日报》的同志,转战晋察冀的山山水水,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一直坚持出版《晋察冀日报》。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日报》牺牲了二十几位同志,他们之中有编辑、记者、工人、电台和发行人员。
听到记者司马军诚同志在冀东战场采访时牺牲的噩耗以后,邓拓立即含泪写下诗篇:
朝晖起处君何在,
千里王孙去不回。
鹃啼汉水闻滦水,
肠断燕台作吊台。
莫怨风尘多扰攘,
死生继往即开来。
今天,当我们以邓拓祭司马军诚的诗来祭邓拓的时候,新中国已是另一重新天地。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正斗志昂扬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一个兴旺繁荣和谐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