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红岩烈士遗属
作为红岩精神重要发祥地,沙坪坝区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传承革命传统、当好红色传人,认真贯彻熙来书记“照顾好‘11.27’殉难烈士遗属、告慰红岩先烈”的重要指示精神,长年坚持组织红岩党员志愿者结对帮扶全市79名红岩烈士遗属。截至目前,已上门看望慰问红岩烈士遗属2000余人次,长期上门照顾子女相隔较远的7名年老遗属,解决烈士遗属反映问题121件次,累计提供320余万元的资金和物品用于帮助解决红岩烈士遗属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
完善联系帮扶长效机制。一是出台帮扶制度。制定完善《沙坪坝区红岩党员志愿者联系帮扶红岩烈士遗属工作手册》,对联系帮扶的范围、对象、标准、时间、形式、内容、效果进行统一和明确,促进联系帮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壮大志愿者队伍。依托区内部门和单位新发展302名红岩党员志愿者加入帮扶红岩烈士遗属爱心服务大队,下设79支主要由区级部门红岩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分队与全市79名烈士遗属进行“一对一”结对联系帮扶。每支分队固定保持3—5名志愿者专门负责,长期对口帮扶,如遇岗位调整,则补充志愿者爱心接力,确保薪火相传。三是强化动态管理。建立红岩烈士遗属联系帮扶台账,每支服务分队详细掌握烈士遗属的思想、家庭、生活、健康等各方面情况,坚持电话联系经常化、上门走访定期化、节日慰问固定化,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并向总队汇报,确保烈士遗属的声音有人听,困难及时帮。
加大联系帮扶力度。一是增加基金总量。区委、区政府按照您关于“进一步提高帮扶标准”的指示精神,采取财政投入、党费提取、党员捐赠和向社会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募捐等形式将红岩烈士遗属帮扶基金总量由100万元提至500万元,并不断完善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等制度,确保足用够用、专款专用、合理使用。二是提高帮扶标准。确立帮扶资金定期增长机制,烈士遗属每人每年的生活补贴已由最初的3600元提高至7800元,并将根据物价水平继续逐年增长,其他帮扶款项也同步增加。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提供320余万元的资金和物品用于帮助解决红岩烈士遗属生活困难和实际问题。三是开展分类帮扶。探索制定差异化帮扶机制,根据烈士遗属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联系帮扶。对生活相对宽裕,不需要物资帮助的遗属,主要采取电话(信函)慰问、召开座谈会、节日上门看望等形式进行;对经济困难,特别是居住农村、患有疾病的10名遗属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行医疗救助;对子女相隔较远,平时无人照顾的7名年老遗属,由爱心义工长期上门照顾,并为他们配备专用手机,设置SOS一键通绿色通道,确保烈士遗属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24小时有人守候。
突出医疗帮扶救助。一是建立健康档案。针对烈士遗属大都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实际,为他们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长期跟踪监测,提供家庭医生、家庭病床、责任护士等爱心服务。二是提高医疗补贴。将烈士遗属的医疗服务卡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000元,用于补贴门诊、购药等费用,建立烈士遗属大病救助专项基金,生病住院的则发放医疗救助卡并可另申请1000—3000元的临时救助,遇大病时可享受5000—20000元大病救助。三是开通绿色通道。为每位烈士遗属发放“红岩烈属卡”,凭此卡可享受区内各大医院就医绿色通道、免预约挂专家门诊号、适当减免医疗费以及每年一次“红岩先锋在行动,不忘英烈献真情”免费体检等待遇。
及时帮助解决特殊困难。在烈士遗属遇到困难的时候,志愿者们全力以赴帮助解决,把党的温暖送到了遗属的心窝,与他们建立起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去年4月,烈属盛吉祥老人的儿子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儿媳改嫁他乡,老两口抚养着小孙子,悲痛万分。志愿小分队立即行动起来,5名志愿者轮流到家中料理事务,安抚情绪,帮助渡过难关,同时,组织募捐活动,送去慰问金8000多元。盛吉祥老人流着泪说:“亲人啊,我儿子是死了,但是还有你们在,我不怕,我不是孤老”。了解到烈属李继业先生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为母亲杨汉秀烈士在歌乐山金刚坡殉难处修建一个墓碑,以寄哀思,志愿小分队自筹资金1万多元,圆其心愿;后来又得知他的旧房在拆迁补偿上存在一些问题,志愿小分队又积极协调联系房管局、城改指等相关部门,给予了妥善解决。前不久,烈士袁尊一的孙子袁欣写来了感谢信,信中对安排在重庆富源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非常满意,并表示作为烈士后代,一定继承遗志,紧跟党走,干好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共重庆沙坪坝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