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李江龙:惹米村的发展与和谐,是份内的事
同事们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事,好兄弟。
8岁的儿子却说,他不是一个好爸爸。
这,就是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化执法支队队长、地委宣传部驻惹米村工作队队长李江龙。
7月18日,李江龙在返回泽当,对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申报的第一批“短、平、快”项目——惹米村粮油加工作坊施工图纸进行修改的途中,在加查山上因车辆爆胎,翻下山坡不幸殉职。
噩耗传来,群山垂泪,雅江哭泣。村民、同事、朋友无不扼腕叹息。李江龙,一个普通的党员,用他年仅38岁的青春岁月诠释了对党忠诚、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强基惠民的时代赞歌。
“惹米村是工作队的家”
2011年10月,自治区强基惠民活动拉开帷幕,全地区选派2000多名干部奔赴554个村(居),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刚调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江龙主动请缨,担任宣传部驻加查县惹米村工作队队长。
一到村里,李江龙和队员们就担负起“宣传员,调研员”的重任。入户调研中,他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讲解自治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的重要意义,向村民了解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村民反映的每一个问题作了详细记录,并利用晚上时间,对白天走访了解的问题一一梳理、归纳,为更好的做好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期间,李江龙调研入户率达100%,调研记录达30000字,足迹踏遍了全村每寸土地。
“我们工作队来到惹米村,这里就是我们工作队的家!”在村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动员大会上,他这样说道。而在9个月的驻村工作期间,他也的确把惹米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村民们当做亲人看待。
村里贫困户群宗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可面对巨额的学费,一家人犯了愁。得知这件事后,李江龙把帮助小姑娘筹集学费的事写在了驻村工作队公开承诺栏中,并通过和县教育局协商,很快为她解决了3000元助学金。
村民宗巴是全村唯一一个非农业户口人员,因未能正常入伍,一直在家待业。在李江龙队长和工作队的帮助下,具有高中学历的宗巴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现在已经在加查县洛林乡政府工作3个月,极大地解决了他们一家的经济困难。类似的事情很多,“有求必应”这句话在李江龙身上得到诠释。
“热情接待每一位反映问题的村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李江龙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对工作队所有队员的要求。
“惹米村的发展与和谐,是份内的事”
在驻村期间,李江龙多次放弃轮休时间,一心一意扑在村里各项工作中,致力于把驻村工作开展好,让群众在活动中得实惠。
为了拓宽工作思路,李江龙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查阅关于开展农村工作的资料细心研读,翻阅报纸搜集各种时势信息,更是吃透领会各级会议精神,并撰写心得体会多篇。多次到先进村(居)学习取经,借鉴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经常和来驻村点参观学习的工作队讨论工作心得、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规律,提升业务知识。
驻村以来,李江龙多次组织全村农牧民党员自带工具,修路疏渠,修复村道路面近3公里,疏通水渠4公里以上。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组织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节目,在春节、藏历新年及“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期间演出。
今年3月,在与村“两委”商量后,李江龙组织村民开荒108亩,种植核桃苗1836株,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并与县农牧局协调,为村扩大短期育肥基地争取到资金30万元。
在惹米村,每一个村民都记得李江龙的好。而惹米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李江龙和工作队太多心血。
村民们也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声:感谢工作队,感谢李队长。
村里的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村里的和谐稳定,也是头等大事。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工作队成立了村治安巡逻队,李江龙任巡逻队队长,每天组织巡逻队在村中巡逻,排查一切隐患。
“感党恩,跟党走。”每次召开学习会,他总要讲这句话。他经常组织村民参观新旧对比展厅,对展示图片进行讲解,揭批达赖集团的罪恶行径,教育群众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米惹村,还存在不赡养老人的问题,他多次对相关情况进行摸底,对个别严重的家庭进行登门劝导。
村民洛桑卓嘎就是在李江龙的教育下,认识到了自己不赡养老人的错误行为,现在,她和母亲又和睦相处了。
……
在他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对家人的亏欠,成了永远的遗憾
“等有时间了,要好好的陪陪家人”。李江龙常常这样说。可是,为了工作,李江龙亏欠孩子的太多太多。
儿子8岁了,在父母身边待的日子却只有短短半年,而爸爸在孩子的记忆中,总是在电话的那头。
“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太辛苦。”在驻村期间,李江龙常常和队员们说起家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翻翻手机里珍藏的照片,或者给爱人孩子打打电话。
因为李江龙和爱人都要上班,工作很忙,只能将孩子暂时寄养在福建的朋友家中,可没想到,这一放就是7年。
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孩子和父母的感情非常生疏。
今年2月,儿子随妈妈一起进藏,而他却因工作忙没能回去。只能通过电话听听儿子的声音,或者是通过爱人发彩信,看看儿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一点。
在打电话的时候,儿子问得最多的就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啊?”他总是回答过几天就回,可是他的承诺一直到5月份才兑现。期间,工作队其他队员也曾劝他回去看看孩子,可他说村里工作多,回去了他不放心,等忙完这阵再说。
可是,孩子的这一等,竟是永别。
年仅38岁的李江龙就这样走了,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留下了,对人民和家人的真情留下了。
他的一生,情洒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