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栖霞古寺的监院寂然法师打开了山门,对避难民众来者不拒
1937年的冬天格外冷,侵华日军攻占了南京,面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烧杀劫掠,致使30万南京民众遇难,无数人亲离子散,流离失所。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史称“南京大屠杀”。
走投无路的难民们只好纷纷涌向一座佛门古刹——南京栖霞古寺。一时间,难民痛苦的求助声、孩子凄厉的哭声、伤兵的呻吟声,充斥于寺院山门前。
这时,留守栖霞古寺的监院寂然法师打开了山门,对避难民众来者不拒,在自身安全未卜的情况下,建起了中国人自己的“安全区”。
也许在当时,寂然法师并没有想到,山门这一开,将解救两万多条无辜性命,也将让自己年轻的生命飞速流逝。
越来越多的难民来到这个救苦救难的佛门道场。不久,寺院的前殿后厅都挤满了饥寒交迫的难民,有的人甚至挤在寺内千佛洞里才能避寒。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纪耀发,就是曾在栖霞古寺避难的幸存者。他回忆道:“当时全南京的人都觉得那儿是唯一安全的地方,一人带着一个铺盖卷就来了,最多时寺里足有两万多人。”
而这时,栖霞古寺里仅有十来位僧众,以及仅够200人过冬的余粮。
面对如潮而来的难民,寂然法师却从未有一丝退却。为了解决寺内难民的温饱问题,他先是节约了僧人们的口粮,尽量保证难民每天都有两顿粥。
后来粮食问题越发紧张,他就带着僧众联系粮商,冒着生命危险进城运粮。有一次寺内四位法师到城中运粮食药材,回到寺院时只剩下两位。
根据《栖霞山志》记载,当时寂然法师说道:“修行之法,日食两餐,补济饥饿,救难民生命为第一修行大要。”
殊不知,这不仅仅是修行,更是舍身救护苍生的无上功德。
花费巨大心力解决了寺内粮食难题后,寂然法师还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侵华日军沾血刺刀的咄咄威胁。
寂然法师听说其他“安全区”在地上写了“安全区”三个大字就能保安全,于是也效仿而为。但这也只让寺院免遭空袭,却仍未能将残暴的侵华日军阻挡在寺门之外。
侵华日军开始侵扰寺院,轻则强抢牲口粮食,重则奸淫杀害。面对这些惨无人道的兽行,寂然法师一面控制着寺院里的局势,避免更多无辜的人受难,一面费尽心血地做出争取寺院安全的尝试。
他先让寺院内曾留学日本的月基法师与日军交涉,让寺院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安全。但好景不长,不久日军又接连侵扰寺院。
事已至此,寂然法师内心热血涌动。1938年1月,他愤然写下一封“万民抗议书”——《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
其中记录了日军在21天内在寺院里的残暴行径,并且托人将这封“万民抗议书”转交给在南京工作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并向日本大使馆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呼吁世界各国关注此事。
在“万民抗议书”的最后,寂然法师写道:“我们请求你们,不管是谁,只要能帮助我们阻止重现这种惨无人道的残暴行径即可。”
后来,这封信被约翰·拉贝先生收录于《拉贝日记》中,成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寂然法师如此有节有据的抗议,令侵华日军恼羞成怒,他们下命令要求解散栖霞古寺“安全区”。
但寂然法师据理力争,在巨大威胁和艰苦环境下,保持着栖霞古寺“安全区”的运作。终于在1938年3月,侵华日军才停止了在南京全城的暴行。栖霞古寺中23000多位难民也获得了平安,重返南京城中。
然而仅在此一年后,费尽心血的寂然法师积劳成疾,圆寂于栖霞古寺,年仅41岁。
当时带领这群官兵避难于栖霞古寺的是国民党第二旅中校廖耀湘。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著名抗战将领的廖耀湘回到了救命所栖霞古寺,感慨万千的他留字感念这一切。
廖耀湘回忆道,当时来避难的时候,官兵连武器都来不及藏,就全扔到寺门口的放生池里去了。危急存亡时刻,多亏了寂然法师的智勇双全,将官兵们藏于千佛洞中。
在和平岁月里,常有人问:“到底什么是佛门所讲的‘慈悲’?”或许答案已在那些飘摇的往事里。
寂然法师和栖霞古寺护佑两万三千众生于战火中,用行动告诉世界,这是佛门的慈悲,也是全人类对和平的热爱和渴望。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