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祥奎——学高仰止故乡魂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叶祥奎先生仙逝已有两年之多,一切仿佛就是一转眼的事。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整理以往的资料时,看到先前准备为先生写稿的资料,更加觉得内疚。于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敲下键盘为先生写几行文字,算是愧对弥补之意吧。
认识先生大概是在2002年的一次文联活动上,将近八十高龄的先生仍不见老态,个子不高,五官端正,精神矍铄,脸上皱纹也不多,灰白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油光发亮,气宇轩昂,特别是那双眼睛炯炯有神,焕发着活力。心想,先生年少时肯定是位美男子。一看就知是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后来,一打听果真如是。那次,与先生交流不多,但先生的平易近人、有学识而含蓄内敛,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生与二女儿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业余空隙吟诗酬唱。在以后文联或诗词协会的活动中,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交往。
先生为人低调,很有才气,从不恃才傲物。我从小就喜欢诗词,经常求教于先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查平仄求韵脚。每期《龙湾诗词》的出版,我总是要第一个拜读先生的佳作。
一次,先生给我电话说:“我在农民诗社的会刊《广阔天地》上看到你的诗作,写得不错。不过有一字值得探讨。‘盘亘’改为‘盘桓’更为合适。”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会刊浏览了一遍,拿出词典查找,两词的确切意思与读音跃然纸上。羞愧,感激,感动,一起袭来,才知道什么叫做百感交集。感激的是先生的细心,更为感动的是先生对我的教诲。先生寥寥数语,醍醐灌顶,一字之师,终生难忘啊!
先生治学严谨、成果丰硕、贡献突出,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生的母校为表彰其光辉业绩,把先生的半身肖像制成浮雕悬挂校园,以激励后学。他还参加了《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编写。大型辞书《辞海》每10年要修订一次,先生从1986年开始参加过1989年版、1999年版的修订。2006年,先生第三次参与《辞海》修订时,已是八十一高龄。当时,他得了急性喉头炎,住进ICU病房,医院三次发放病危通知书,但在上海辞书出版社来电征求修改意见时,他说话都困难了,就写纸条给护士说“出院后保证完成任务”,还关照家人要把一个新词收到《辞海》里。
年届古稀之后,先生重返阔别50年的故乡。回乡不久,先生就协同他人组建了龙湾诗词学会,还积极参与诗词进校园活动。当时,瓯海文化部门的吴明哲先生登门拜访说,瓯海要创建博物馆。先生觉得甚好,就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人员联系,将研究所在各地展览的恐龙化石等运到温州来安家。此事得到单位的大力支持,用了一年多时间,在永强老家河泥荡创建了瓯海博物馆(今为龙湾博物馆)。先生还将自己收藏的十多件恐龙蛋、鸟化石等捐献了出来。现在龙湾博物馆已成为宣传精神文明的基地。
2012年5月,先生得了肝癌后没有住院,没有手术。在家人帮助下,以中医辅助治疗。他还以周恩来为例,说不浪费国家一分钱,还希望捐献眼角膜。农民出身的先生非常节俭,去世前十几天,一碗面还剩下几口汤,也要喝干。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先生生前爱写诗,此以一诗聊寄对先生的怀念:“无限追思牵旧梦,满怀敬仰忆先师,蓬莱别去已二载,记却犹如承教时。”
王勤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