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群众的好干部——扎西平措
赵书彬 阿孜古丽 张黎黎 |
2011年12月20日14:31 来源:《西藏日报》 |
![]() |
|
![]() |
![]() 2011年11月17日。阳光刚爬上索县嘎美乡的大山,天空便飘起了雪。 突然,一位乡干部脚步急促,冲进17村村委会:“翻车了!” 正在商讨工作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强基惠民驻17村工作队队长、副厅长泽丽,乡党委书记米玛多吉等人吃了一惊:“才从这离开没多久啊!” 撇下工作,屋里的人们焦灼地奔往出事地点。 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驻村干部扎西平措出车祸了。 痛苦的扎西平措被抬到车里。急救的车载着人们的焦虑和期望,急速驶往县城。县里救护车也飞速赶来。 人们不安地念叨着:“扎平啊,你可要好好地回来啊!”…… 扶贫—— 嘎美电站恢复发电了。扎西平措做事,总是先考虑群众。对群众有利的事,他一分一秒也不会拖 扎西平措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创先争优强基层惠民生驻索县嘎美乡5村工作队队长。同时还担任嘎美乡扶贫工作组组长,已经在这里驻扎8个月了。 这些日夜,他无时无刻不为嘎美乡的群众操劳。乡里的老同志都说没有遇到过像他这样的好干部,年轻的干部都说他是我们的好榜样,群众都说他是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 “需要扶贫的项目比较多,但电是最急迫解决的。”今年4月,扎西平措来到嘎美乡负责扶贫工作,一到乡里,手脚还没暖和过来,他便向乡里询问情况。乡党委书记米玛多吉道出了乡里的迫切需求。 乡干部的话让扎西平措心里一揪:坐落在俗曲河上的嘎美电站,因年久失修,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到嘎美乡政府所在地群众集资40多万元建成的糌粑加工厂一看,积压了十几吨的青稞,群众眼看血本无归。平时忙碌的厂房竟成了野鸟窝,地上一堆堆鸟粪……电,成了嘎美乡发展经济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大“瓶颈”,也是群众的最大期盼。 扎西平措怎么也坐不住了。“走,到电站去看看。”扎西平措拖着米玛多吉,说走就走。 “风风火火的,还真是个干实事的人!”当时天已黑了下来,扎西平措初到,便立即开展工作,着实让乡干部刮目相看。 “电站哪里出现了问题?”“从哪个口子申请项目资金?”“怎样在资金少的情况下保证电站恢复运转?”与技术人员一起钻机房探讨维修问题,翻出手机里的一地鸟粪照片找项目申请单位,扎西平措挨个地跑,最终从自治区水利厅农电管理局争取到了50万元维修经费。 电站维修解决了,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可扎西平措还是心事重重。那崎岖难行的路,他不止一次看到群众骑摩托车摔倒在泥泞的路上,更听说牲畜从破损的桥上掉到河里。 夜里难眠,索性把近旁的索县驻嘎美乡帮扶干部、索县副县长顿珠加才叫了过来。电站还没有发电,两人就借着烛光,看着地图讨论起来:嘎加公路平坦但路途遥远;经委日拉出山谷,虽近但路况差;阿嘎公路可以不通过巴青县地盘,直达县城…… 一条路一条路的分析、谋划,最后扎西平措定睛在委日拉线上。 “阿嘎公路现在受益的有5个村,经委日拉公路惠及整个嘎美乡,就是加勤乡大部分群众也受益。”扎西平措手指在地图上一画,认为当务之急是先维修和扩建317国道途经委日拉到嘎美乡的15公里路段。“修路,要惠及大多群众,要不修路还有什么意义!”扎西平措说。 经过扎西平措多次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沟通、协调,委日拉维修项目已经落实资金300余万元。 走村忙了一天,累了一天,同事们早早休息了。扎西平措回到屋里看着地图,做着笔记,蜡烛烧掉了几根,才钻进冰冷的被窝。 第二天太阳还没爬上大山,睡梦中一阵敲门声,“赶紧起床,一会到9村的糌粑加工厂看看。”不用睁眼,顿珠加才就知道是扎西平措。 扎西平措闲不下来,在担任扶贫工作组组长期间,最偏远的牧户他去过了,乡干部都没有到过的地方他去过了,有些地方还不仅仅去过一次。嘎美乡18个村的每条沟谷都留下了他高大的身影,每寸土地,几乎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 “不愧是我的儿子!”听说扎西平措为民办事争分夺秒,身为老党员的父亲扎西多吉十分欣慰。老父亲扎西多吉1956年参加工作,是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电话里不断叮嘱儿子:“做群众工作,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不能辜负了乡亲的期望啊。” 扎西平措也确实这样做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扎西平措争取到技能培训、水电站维修、温室大棚、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修建公路、牲畜扶贫等项目,落实资金超过400万元。 乡里的群众都说:扎西平措是我们嘎美乡的恩人啊! 启程—— 扎西平措再次主动请缨。临行,面对体弱多病需要照顾的妻女,他只留下一句“对不起” 已经与1村的群众商量好搞油菜种植,已经规划好了菜子油加工建设,九村的糌粑加工厂准备扩建也在期盼着资金的着落……那些日子,扎西平措与嘎美乡的群众们一起谋划,一个个思路、点子让群众积极性高涨,就期待着项目的早日实施。 今年10月,全区开展创先争优强基层惠民生活动拉开大幕。扎西平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继续留在这!” 就在前些日子,9村的村委会主任单增晋美还专门来到拉萨,扎西平措请来区扶贫办的负责人,大家就坐在茶馆里一起商讨。“要成立施工队、糌粑加工厂、菜子油加工,有什么困难”,“机械设备等需要多少资金”、“你们抓紧做好注册,资金我来想办法落实”。 想到这些,扎西平措更坚定了驻村的决心。他再次主动请缨,到最边远、最艰苦的5村开展强基惠民驻村工作。 临行前的那天晚上,陈晓红试探着劝丈夫:“女儿眼看要升初中了,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你看能不能等下一批再去?” 扎西平措盈满泪水的眼睛避开妻子。他心里清楚,女儿扎西德吉做过心脏手术,明年就要考初中,妻子身体也不好,于情于理,自己都该多陪陪她们,哪怕是为妻女缓解点压力也好。 可一想起驻村工作,一想起相处半年多的山区群众,一想起还未做完的工作,扎西平措不得不横下心来。 看着丈夫心意已决,陈晓红怄起气来。怄气归怄气,陈晓红还是默默地起身帮丈夫收拾起行李来。 “我理解他,他爱我们母女,他爱他的工作,也爱嘎美乡的父老乡亲。”回想起带着女儿陪丈夫在办公室加班的日子,回想起丈夫给她写的“检讨书”,回想起丈夫的勤勉与可爱,回想起丈夫以工作为乐的点点滴滴……陈晓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怎么能不理解他啊!” 陈晓红是位好妻子,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扎西平措又怎么能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呢。 回想起嘎美乡农牧民背水艰难行走的身影,期盼着家境改善的眼神,从心底里流露的真心话语,他只有把对家的那份情感深深地埋在心底。 今生今世,陈晓红永远也忘不了丈夫带队下乡前一天,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话别时的情景: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扎西平措抱着女儿靠在椅子上,惬意地享受着深秋的阳光和与家人团聚的幸福。 10月17日清晨,扎西平措匆匆与家人道别,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基层群众的真挚感情,带着驻嘎美乡5村工作队队员们,再一次来到离拉萨700多公里的索县嘎美乡5村。 如今,斯人已逝,此情此景,却永远地定格在了妻子的记忆深处。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对扎西平措来说,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比这一切都重要,为此,他不得不有所取舍,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驻村—— 大雪纷飞。扎西平措和队员们不仅完成了走访5村的任务,更写出了一份浸透心血的《报告》 驻村工作队从拉萨启程那天,扎西平措给嘎美乡党委书记米玛多吉打了个电话。 “这次强基惠民活动,我把上次去的最远的那个5村的任务包下来了。”扎西平措告诉米玛多吉。 “你本来就担负着18个村的扶贫任务,现在又包了5村,忙得过来吗?”米玛多吉关心地问道。 “不用担心,你放心,5村强基惠民活动不会落下的,全乡的扶贫也不会落下的。”扎西平措像是在安慰米玛多吉又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听说扎西平措就要来5村驻点,5村的群众激动了:“这下我们5村有盼头了!” 翻过4800米的委日拉山口,车在高山峡谷中颠簸,近1000米的落差还一时看不到谷底,嘎美乡的830多户就散居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山里。 斯人依旧,风景依旧,扎西平措对这里很熟悉。扎西平措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那眷眷深情的目光不停地扫视着两旁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农家: 不知电站维修得怎么样了?朗珍家的小央金上学了没有?11村的那个青年入党了没有……车颠簸着,扎西平措的心早已飞到了村里、农牧户中。 10月18日,扎西平措把其他驻村工作队一一送到各自驻村点,接近下午6点,才赶到5村。一下车,扎西平措便拉着老支书扎西塔杰说,马上召集村委会成员和附近的村民们开会,我要把自治区决定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有关精神向大家作传达。会刚开完,又拉着老支书去走访附近的贫困户。忙完这些,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到这时,队员们才卸下行囊,打火做饭。 工作队刚到5村,这里便迎来了一场大雪,气温陡降,寒冷如冬。 “群众能住的地方我们就能住!群众能去的地方我们就能去!”风雪肆虐,深入群众的心情更急迫;道路泥泞,走访百姓的步伐更坚定。自从到5村的那一天起,扎西平措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下过。白天天刚刚亮就拉着村干部搞调研,每天都顶着星星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整理调研报告,思考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规划5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农舍、帐篷,草场、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扎西平措和队员们的身影。 “小央金,想上学吗?”扎西平措蹲下一米八几的身子, 8岁的小央金是那样瘦小。 “想……”朗珍的丈夫去世后,家里的小女儿央金一直帮着母亲忙里忙外,同时还要照顾失明的姐姐。 小央金本应该告别牛羊,与自己的女儿一样在学校里欢声笑语,可朗珍独自撑起一个残缺的家,更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多么艰难的家庭啊!扎西平措心里也犯起了难。 “女儿看过病了吗”、“是不是借钱了”、“还有多少欠款”“我一定会帮你们想办法的”……扎西平措不时心疼地看着小央金,开始与朗珍拉起了家常,“知识是孩子的命运与前途,困难是一时的,老姐啊,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啊!” 扎西平措一遍遍地家访、交心,看着这个身材魁梧高大的驻村干部是如此关爱小女儿,又想出了解决她家负担的办法,朗珍松了口。 “明天叔叔亲自送你去学校!”拉着小央金的手,扎西平措高兴得像个孩子。 牧民班措一家8口住在山坡上,又是单亲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扎西平措又放心不下。 从班措家走访回来,扎西平措内心无法平静,跟6村工作队队长罗旦交流工作时,他仍念念不忘:“一个人拖家带口的,日子过得太艰难了,这两天我就把家具、粮食给班措送过去!” 进驻5村的一段日子,扎西平措发现3户贫困户房屋漏雨,他马上组织党员帮助修缮;看到道路被雨水冲坏,又马上与群众一起修复。扎西平措看不得群众的苦,只要看见,这个忙一定是帮到底的。就是对同事也是如此。 “我联系了一位藏医,治你这病他很擅长。”有一次,同事王军英生病,扎西平措主动联系上一位藏医朋友,并亲自开车送王军英过去看病。事后反复向医生询问病情。 扎西平措热情,心思细腻,王军英内心泛起一阵暖流。“在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回忆起往事,王军英仍心存感动地对记者说。 “他心里装着别人,装着工作,唯独没有他自己。”同事朱秀英伤心地回忆着。是啊,扎西平措为了别人,为了工作,宁肯自己苦些、累些。 央金卓嘎家是5村最远的牧户,离村委会16公里,居住在5000米的半山坡上,往返一趟,最快也得一整天。 这天,扎西平措走访这户回到村委会,鞋上、裤腿上满是泥巴,双唇冻得发紫。米玛多吉正好在村委会办事,见状赶紧把他拉到牛粪炉旁。 “干嘛把自己累成这样?工作得慢慢来,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累坏了身体可不是闹着玩的。”米玛多吉知道扎西平措有胃溃疡,肝也不好,便心疼地说。 “下雪天,最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顿了一会,扎西平措又说:“强基惠民活动摸情况、打底子就在我们这一批,工作不能落下啊!” 与扎西平措打了半年多交道,米玛多吉最清楚他的办事风格和为人,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工作没干完,他说什么也不会停下来休息。 短短5天,扎西平措就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步行、骑马、骑摩托车,顶风冒雪,完成了全村44户村民的走访、慰问、调研工作。 看着扎西平措和队员急匆匆的脚步,老支书扎西塔杰无限感慨:“我已经老了,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了!” 自从扎西平措来到5村,住在楼下的村委会副主任嘎曲,不止一次发现,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扎西平措的小屋里,烛光依然闪烁着。 一天半夜,他轻轻推开扎西平措的房门,一阵冷意从屋里扑来:炉火早已熄灭了。扎西平措正一边搓着手,一边伏案写着什么,夜深人静,嘎曲都能听到写字的声音。旁边放着两粒胃药,竟忘吃了! “哦,不用生火了,你休息吧。”听到打开火炉的声音,扎西平措才注意到嘎曲。 嘎曲帮扎西平措换去冰冷的水,他怕扎西平措喝了冷水又要犯胃病。扎西平措会意地笑着说了声谢,又埋头写了起来。 看到扎西平措白天忙碌于走访调研,晚上秉烛撰写报告,就是吃饭时也讨论着村里发展的事情,嘎曲感慨:他好像每分每秒想的都是工作。 眼见调研报告快要成形,11月16日一大早,扎西平措又踏雪叩开村干部和群众家的门进行调研,直到傍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顾不上吃饭,又召集同事们,对调研报告和项目方案逐一作了梳理修改。 如果报告中的14项方案能够得到实施,5村的面貌一定会来个大变样。 夜深了,山沟里的狗也停住了吠声,大山里格外寂静。 扎西平措倚靠在床上,披着下乡前大哥送的军大衣,却睡意全无:阿嘎公路要是维修好,这片山谷也会四通八达;人畜饮水要是落实,群众再不会去一公里外辛劳地背水了;输电线路能延伸到5村,村民一定会进城买各种电器…… 燃尽了的烛火跳耀了几下,熄灭了。扎西平措合起改了又改的这份《索县嘎美乡5村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有关情况的报告》,看了看表,已是凌晨4点多。 他合衣躺在床上,心想,还能睡三四个小时。 清晨,太阳还未爬上山坡,草草用凉水洗了一把脸,扎西平措便火急火燎赶到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嘎美乡工作队驻地嘎美乡17村,向泽丽汇报了5村工作的打算,并向泽丽请了假,回拉萨落实项目。 泽丽和米玛多吉留他吃了早饭再走,扎西平措却等不及了,“把5村的事情早点办好,吃饭更香些。”他边开玩笑边上了车。 “扎平哥,你杯子落这了。”米玛多吉在电话里说。 “先放你那。落实完项目,我就回来!” 可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了扎西平措。他躺在米玛多吉的怀里,脸色苍白,神智模糊。师傅啊,开的再快些!救护车啊,来的再快些…… “要坚持住啊,乡里的百姓还在等你啊!”车在山区的土路上载着群众的祈祷和祝福飞速地奔驰着,就像扎西平措带着群众的期盼风风火火的奔波一样,奔驰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家的人们焦急地等待着。 傍晚时分,噩耗传来:下午17时30分,因道路弯多险急、车辆打滑,突遇翻车事故,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党的优秀儿子、年仅42岁的自治区公务员局考核奖励与培训处副调研员、区人社厅驻嘎美乡5村工作队队长扎西平措,永远闭上了他那双不知疲倦的眼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湍急的俗曲河,一如往昔地奔流,人们从河里打捞出两件遗物:一本走访调研的工作笔记,一份《索县嘎美乡5村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有关情况的报告》。水侵透了墨迹,如坨坨雨泪。 扎西平措因公殉职的悲讯传到5村。“不会的!不会的!”5村老支书扎西塔杰连夜跑到乡里,跑到6村,跑到17村,跑遍了人社厅的所有驻村点,一遍又一遍地确认着。他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梦,一个谣传。“金石头滚到了家门口,我们却没有这个福气啊。”扎西塔杰老泪纵横。 小央金抱着书包,哭喊着问妈妈: “扎平叔叔在哪?会再来看我吧!” 那一天,嘎美乡一盏盏酥油灯摇曳,如悲如泣:“这么一位一心想着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干部,怎么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呢?” 11月21日早上,拉萨西山殡仪馆内,哀乐低回。鲜花丛中,扎西平措静静安睡,身上覆盖的那面党旗格外鲜红。 “想起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儿子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老父亲扎西多吉难掩心中的悲伤,而更多的,是一位共产党人的坚强与自豪:“为西藏的长治久安,为了西藏人民尽快富起来,儿子死得其所!看到儿子身上覆盖的那面党旗,我心满意足了……” 风呜咽地刮着,夜里的嘎美乡山谷上空繁星点点。 “我们就去这家看看!”扎西平措高大的身影快速地在沟谷的土路上走着,老支书扎西塔杰怎么也追赶不上他的步伐,扎西平措回身的姿态,兴致如常。 “你回来了?!”老支书奔跑着追赶,跑到身边,深情一抱,却从梦中惊醒。向工作队的屋子望去,烛光里绰约着工作队员的影子……
本报评论员
扎西平措同志走了,离开了那片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扎西平措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着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基层群众的真挚情感,心系群众的好干部扎西平措在自治区扶贫攻坚、加强基层建设年和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中,先后三次来到嘎美乡这片土地。为了让嘎美乡的各项工作早日步上正轨,为了让嘎美乡的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扎西平措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察民情、摸民意、搞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落实惠民项目……带领百姓在共同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并最终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的一言一行,不仅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风范,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一心为党、为人民的崇高情怀。 我区的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全区各级党政机关抽调出的驻村工作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扎西平措同志学习,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为民,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扎扎实实推进全区争先创优强基惠民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我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扎西平措,要学习他对党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为了嘎美乡的发展,扎西平措舍小家为大家,化小爱为大爱,为了群众牺牲个人利益,不辞辛劳、殚精竭虑,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扎西平措,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扎西平措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责、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带着一颗为民谋利的真心,扎西平措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群众有利的事,他一分一秒也不会拖。”始终与嘎美乡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懈奋斗,勤勤恳恳为一方百姓谋幸福。“金石头滚到了家门口,我们却没有这个福气啊。”群众的感叹与念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真抓实干、造福一方的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学习扎西平措,要学习他勇挑重担、忘我拼搏的敬业精神。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扎西平措在自治区扶贫攻坚、加强基层建设年和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先后三次来到嘎美乡这片土地,担当起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嘎美乡群众,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挥洒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为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明天,扎西平措奉献了他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更谱就了他一生最动人的乐章。扎西平措同志已无语长眠,我们深信,在他身后,必定有更多的人会继续高扬起共产党人先进性旗帜,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争当先进、争创优秀,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雪域高原广袤的大地上,必将有千千万万个扎西平措带领群众奔向更加富裕安康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