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智慧
今天是2010年8月15日,距离我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整整一个星期。这些天一直沉浸在回忆老师的境遇中,常常是恍然一梦,勾起千古伤心,真真是苦不堪言。今天早上我是在浅浅的惶恐中醒来的——我竟然很难回忆起当年的细节了!前些天还是很具象的往事,因为这几天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老师的形象浓缩、集中成为一种精神导引,而那些往事,竟然也就淡去了。
假如从社会学角度作性格分析的话,老师是个很骄傲的人。但是他能把所有情绪都给表现得很平静,平静到你不能不把他的骄傲理解为自信:一切尽在他的掌握。有一个朋友的话可以很好的诠释老师的骄傲,那就是:“一个人首先要信仰自己”。印象中,他从来没有向谁示弱过,无论是行业中人还是学校里面的各位领导,但是好像也没有特别看得起谁过。不过他从不会不尊重别人。我的意思是说,他把骄傲和谦卑之间的尺度拿捏的很好。那么,他的骄傲到底在哪里呢?从选学生这件事上看,我忽然发现我们这班大一点的弟子多是有些异秉的,有的如郭靖般愚钝却执著,有的似黄蓉般聪明伶俐,有的有点荒诞不经其实很注重形式,还有一些生自困顿性格顽强的、聪明又勤奋的。不过,无一例外的,这一班孩子都有一些小小的骄傲,都有一些特长之处。在做实验上,老师仿佛一直对学生没有具体要求,实验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自己觉得是否成功,是否达到“完美模仿”。他这种不需要外源性佐证的成功之标准,需要有相当的自信心垫底才能达到:他自己就是业界一等一的高手,要得到他的一个“还行”的评价,你就必须要达到极其高的高度上。他不仅希望学生在技术上有所提高,更愿意看到“弄斧必到班门”的自信!他把自己当了教具,用有没有“关公门前耍大刀”的胆量来验看学生的成色。在学生们的眼里心里,他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同时也是人生和技术方面的标杆。他的机制下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技能,都比较容易出成绩。学生有了成绩,他会很快乐。
他的教育思想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智者乐水。
依稀觉得,老师曾经是个很感伤的人。前些天和小师妹冯素娟聊天的时候,谈起了老师喜欢的书和电影。都说“四十不惑”,想不到老师还似十年前30出头时那样喜欢古龙的《欢乐英雄》。当年老师给我开过一个单子,是他建议我看的电影,记忆最深的是《大话西游》和《肖申克的救赎》。当年老师喜欢的那些歌,恰好也是我喜欢的,《滚滚红尘》、《追梦人》、《相思风雨中》。这些电影和歌词,都有一些对宿命的无奈在里面,配乐和歌曲的旋律也都是有一些悲观。能够说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这样话的人,自身必然是经历了跟宿命的抗争。抗争不成即有无奈,悲情孕成了坚忍。当失去渴望的人或物以及曾经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此时你的脸上是不是有眼泪,你的心上是不是有痛楚?主动地去接受这种因失去而生发的悲伤,悲痛过后即放下,继续向前走,还是沉浸在里面不自拔?生活是百味杂陈。每一个人生里都会有终极的无奈,这是一种客观存在,非人力可违逆。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放下那些你无力可为的事情,便是智慧境界高下之所在了。据我所思,老师在30岁甚至更早时就已经体会到了这一层,所以他能够做到安然的待自己,做一个能像水一样融合的人。谁见过他跟自己过不去?就算是心有不平,顶多玩几天消失,就又是一个可以和孩子们大侃的大哥哥或者小叔叔了。对于学生,他无为而治,不做迫切的要求,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事情,他就挺舒心。他不追求剧烈疯狂的刺激,就是喜欢和自己对的上频率的人一起喝酒聊天。再有些什么事情,不外乎伤心了就暗地里悲情一下,开心了就笑,怒了就放两句浑话,没有什么情绪会长久的驻在他心里。一切皆由心生,仿佛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大道至简,非一般境界之人可知可为。道教的“真人”之境界,大概就是如此吧。
据说,至真性情的人更容易见心见性得道成佛。
很多人说人生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的一场悲剧,积极些的人说“要把悲剧的人生活成喜剧”。我倒愿意说,人生是“在爸爸妈妈的亲爱和欣喜中开始, 在别人的悲伤和自己的欣慰中结束”的正剧。
(写到这里,我心中出现了一幅非常明丽灵动的图像:葱茏馥郁的高山,一处巉岩峭壁之上,一条白白的水练凌空跃下,缥缈朦胧的水汽映得五光十色,跌落的山水聚成一潭碧波,又循着山势成溪水淙淙。我心不胜欢喜。)
老师的剧集不很长,但舞台很大,他看似轻松实则辛苦演绎的这部戏,很灿烂,很辉煌。给与他的掌声能够回响至少半个世纪吧。前排的观众都评价这一部剧集是经典之作,他是非常优秀的hero,( “男主角”之意,另一含义是“英雄”),今后很难有超越。
年华终会老去,生命必然推陈出新。有些时候觉得“spirit”和“soul”这两个词很难用汉语完整的传情达意。我相信,所有热爱老师的人都相信他并没有逝去,至少他的“spirit”和“soul”长存不朽的在你我内心,他的影响已经融进了你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你我同生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