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名人之林绍良
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被美国《投资家》杂志评为当今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号称“世界第六巨富”。据信,林绍良的财产不仅超过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霍英东,而且也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被一些媒体誉为“世界华人第一富豪”。
乱世英雄
林绍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家祖辈以种田为生。幼年林绍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后念完了“四书”、《诗经》、《左传》等书,养成推崇忠烈侠士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思想。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侵占福清,为了避免被抓壮丁,林绍良飘洋过海来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财金。叔父开了一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当时的印尼也是兵荒马乱,市面萧条,赚钱并不容易。林绍良独辟蹊径,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销”,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销售额于是成倍增长。没多久,林绍良想只身到外面闯一闯,便独自做起兜售咖啡粉的小本生意。这个生意虽然盈利不多,但却培养他的胆识,使他接触了很多人,积累了社会经验。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又打响了。当地华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周密策划过后,他决定从事一项充满机会但危险的业务——给印尼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当时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军队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这位哈山·丁不是别人,正是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一位便是后来统治印尼32年的铁腕总统苏哈托。就这样,林绍良通过哈山·丁结交苏哈托,通过苏哈托开始了军火、药品生意,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印尼“老大”
曾有评论说,林绍良是胡雪岩式的红顶商人:通过结交政要,抓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本国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之机,围绕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因缘际会,积聚巨额财富。
印尼独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林绍良仔细分析了国家的经济形势,决定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要着手,从大众的衣食住行开始创业,尔后再相机进入其他领域。林绍良于是先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并从1952年起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
1967年之后,苏哈托出任印尼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向印尼政府建议,在印尼国内自行加工面粉。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把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利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经过10年的努力,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在这期间,林绍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继获得政府授予的丁香进口专利权。这两家公司进口的丁香,约占非洲盛产丁香的马达加斯加和坦桑尼亚的总产量的90%,林绍良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绍良又开始涉足水泥生产。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并控制着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及超过30%的食油市场。
林氏用人术
在早期的经营活动中,林绍良感到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因此决心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盘谷银行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
林绍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干而忠实的合作伙伴--李文正。正如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绍良事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价钱。”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银行总裁。1972年,林绍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飞机上遇到刚辞去汪印银行总裁职务的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对李文正十分赏识,当即邀请他到自己的中央亚细亚银行里来,并允诺给李17.5%的股份。当时,林绍良的银行实际规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银行小得多,资产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绍良的诚挚邀请打动了李文正,遂决定领命上任。
两人的坦诚合作使中亚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中亚银行的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332倍,存款额增长1253倍,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网,被公认为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名列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成功的秘诀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分析林绍良巨大成功的原因,毋庸置疑的是,他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深交,对他事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但苏哈托的帮助仅仅是林绍良成功的一个因素。立足于国计民生,适应国民经济需要,这是林绍良恪守的一个经营思想,也是获得印尼政府支持的前提。一家菲律宾报纸说:“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作用”,这样既会得到政府的扶植,也赢得普通印尼人的认同。
林绍良本身的个人奋斗也是重要因素。林绍良曾对人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则靠个人奋斗--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写照。林绍良善于摸清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变经营方针:“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林绍良个人曾总结说:“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如今的林绍良已是半退休,家族事业由三儿子林逢生主理,次子林圣宗负责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至于长子林圣斌则拥有自己的事业。像其父一样,担任林氏集团总裁的林逢生深谙经营之道,正周密谨慎地实施“林氏王国”的环球发展计划。但没了当政者的特殊庇护,林家新一代领导人必须学会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是依靠某种特殊的政治关系。
好戏刚刚开始
林绍良近年来积极前往中国大陆投资,主要是房地产,金融及酒店,估计总投资已经超过l5亿美元,其中包括在福州的一家银行。
早在1981年,林绍良属下的中国太平洋集团就在中国大陆设立鞋厂。据估计,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当地的工厂、学校及旅馆,都有林绍良的投资。不过,同林绍良庞大的资产和其他海外巨富在大陆的投资相比,林氏集团在大陆的投资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个华人,林绍良注定会关注中国大陆市场。2001年10月,林绍良带团到北京考察了商务中心区的建设和发展,显示出旺盛的投资兴趣。转年9月,林绍良果然使出大手笔:斥资5亿美元成功购得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经营的地产旗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