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亨邵逸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45931532
本馆由[ 岭-昭-帅-然 ]创建于2014年01月07日

吊邵公逸夫文

发布时间:2014-01-11 17:07:21      发布人: jackson
中国矿业大学逸夫楼前,人头攒动。一个洪亮高亢的声音在攒动的人群中激荡:“低眉思行,铁肩担当;商海浩荡,身名久立。利因有道,德济天下,千秋留百年之声,五洲传举世之奇。”

  这是1月7日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邵逸夫逝世当天,中国矿业大学的两位作家校友薛刚和张思桥在逸夫楼前朗诵的近600字《吊邵公逸夫文》。

  短短600字,道尽了逸夫创业一生的跌宕起伏。道不尽的,是人们对这一代传奇商贾慈善巨亨的惋惜和哀思。

  邵氏兄弟和家族创业

  邵逸夫这个飘逸名字前身,原名邵仁楞。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家中兄弟排行老六,因此人称“六叔”。六叔名闻大陆因为慈善,名贯香港则是他一手缔造的影视帝国。帝国从来不是一日建成,在它之前可以历史留名的,一个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一个是“笑舞台”。

  然而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稳健的经商环境,所以在1923年的时候,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只剩一幢房子和“笑舞台”。脱离了家世庇佑,邵氏兄弟开始了自己的家族创业。他们破釜沉舟卖掉房子,举家搬进剧院,全部投身娱乐圈,从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开始自己拍电影。

  30年间,邵氏兄弟以股权与决策权异常集中的权力形态、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协力同心,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一时期,他们共拍摄影片100余部,不仅开创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先河,而且还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武侠片。此后他们拥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游乐场及不少房地产项目。而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只不过是未来邵氏电影王国的基础。

  缔筑辉煌商业帝国

  20世纪50年代中,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在南洋的电影发行业务蒸蒸日上,但二哥在香港的制片业务却停滞不前。后来三兄弟一商量,让邵逸夫到香港接管制片业务。

  当时,坐香港电影第一把交椅的是南洋商人陆运涛主持的电懋公司,几乎独揽市场。邵逸夫上任后,开始了前期调查。发现电懋以时装片为主,而且尚未大规模发展彩色片。针对竞争对手这一特点,他决定发掘自己公司的古装片优势,定位于主打大制作的彩色古装片,并提出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广告口号。

  而被他选来打头阵的,就是李翰祥和他的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颇具风险的决定,因为此前香港影坛的几部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美轮美奂的影像和史诗式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受到空前欢迎,居然有一位老太太看了120遍。

  1965年,邵逸夫建成了自己的“梦工厂”。这座坐落在香港清水湾旁边的“东方好莱坞”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影城,100万平方英尺、12个现代化的摄影棚、功能完备的办公大楼、迷你银行、1500多名员工、无数的特约演员、5个永久性的唐街、宋城以及遍地的楼阁亭台、小桥流水和古今中外的各种建筑。在这一切之上的是雄踞山顶的邵逸夫的豪华别墅。尽管邵逸夫不常住在里面,但却是一种象征,六叔就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国王,俯瞰着他一手创业的王国疆域,以高度集权的方式指挥着这座现代梦工厂的庞大流水线。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以导演为中心组成一部部机器,邵逸夫的工作就是把零件放在合适的地方,让机器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入主TVB:霸气外露的商战

  当一种产品受到欢迎,六叔便迅速批量生产,甚至有过一周拍摄一部影片的纪录。即使经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过用了短短两周时间。里面还有个故事。当时竞争对手电懋正在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得到消息后的六叔立即决定拍一部同名影片来抢占市场。前提是要赶在对手之前出招。于是他腾出所有摄影棚,聚集了以李翰祥为首的五六名导演,不可思议地在两周内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彩色影片,还抽空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事实证明这种先机在商业运作中非常重要——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迅速红透港台东南亚,而电懋的影片投放市场时已经乏人问津。

  “我从不讳言把电影当作一项生意来经营,而不是作为艺术品打磨。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的戏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但是,拍电影是很大的刺激,它带给我无穷乐趣,是我的事业。我喜欢不停地工作,我永不退休。”六叔名言。

  很多年里,六叔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上,至少每天看一部电影。他有一间试片室,每天要在那儿坐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电影。上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仍如日中天,但“影痴”六叔却悄然把精力转向了电视。

  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TVB,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在1967年正式启播香港无线台TVB,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美英资金则不愿派人入主TVB,年过七旬的邵逸夫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的私人股东,出任TVB董事局主席。离开影坛的六叔依然商业智慧不减,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钦点歌坛“四大天王”品牌,创办“香港小姐”选举,带领TVB走入了一个电视的时代,拍出了如《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成为一代人集体回忆的经典作品,捧红了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等香港娱乐界的“中梁砥柱”。

  六叔能在港岛稳坐霸主地位,不仅因为擅于发掘打造艺人,更因为他独有的商业风格。在TVB的发展中,六叔显示出了垄断者的霸气,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与其竞争的商业电视台,其中包括至今仍旧经营不善的亚视(ATV)和早早垮台的丽视。

  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早在邵氏1994年报显示,其仅凭物业出租收益即达到了2.3亿元,电影放映仅为2924万元。

  “邵氏”帝国,一段霸气外露但不可复制的历史存在。

  邵逸夫遗产处置值得借鉴

  自古以来,对于有着根深蒂固家族观念的中国人,分家是一件重要而令人痛苦的事。有数据表明,创始人的下台会导致平均56%的价值损失,这种高昂的“换代折损率”和喧嚣的家产纠纷,让每个第一代创业者身心俱疲。而富豪们的分产结果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早在1997年,邵逸夫就曾立下遗嘱分配其百亿身家,原因正是不想自己的子女日后与方逸华争家产、闹家变。那么,邵逸夫是如何在已故发妻黄美玲所生的4个子女与方逸华之间,分配自己的财产的呢?

  迄今没有媒体曝出邵逸夫的遗嘱具体内容。但从无数篇的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总有邵老先生重爱情、轻亲情的暗示。

  2011年4月,邵氏兄弟将所持有的全部TVB股权售出,一纸公告透露,交易完成后,“六婶”方逸华持有0.26%股权。以邵老先生去世的2014年1月7日收盘后的市值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5694万港元。

  相比而言,土地更值钱。2008年,邵氏兄弟公司以2520万港元的价格,将一块面积约12.3万平方尺的清水湾地块售予了方逸华。尽管公司公告称出售获益940万港元,但有港媒在2010年估价称,邵氏兄弟拥有的清水湾共85万平方尺的地段市值约27亿港元。以此简单估算,12.3万平方尺的土地,在2010年的市值应为3.9亿港元,这块地皮算是净送方逸华超过3.6亿港元。而2011年邵氏兄弟将剩余地块出售给陈国强、王雪红财团时,售出了24亿港元的高价,以此时价格估算,方逸华的地块价值又涨至4.1亿,则方逸华已经净赚近3.9亿港币。

  港媒这样报道:“元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洛杉矶后,‘六叔’就为儿女成立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相信他的财产,这辈子用不完,他的儿孙辈也用不完。”

  有关邵逸夫名下的基金,被广泛报道的主要有三个: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其中,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被普遍简称为邵氏基金,是最常见的捐赠主体,例如遍布大陆大学的“逸夫楼”基本均为该基金捐建,这个基金曾经持有TVB6.23%的股权,在将2.59%捐赠给香港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后还持有3.64%股权。而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邵逸夫奖基金会)则是为运营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而成立。

  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正是媒体所称的“为儿女成立的信托基金”,是邵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而这一基金,被委托给一个注册在百慕大的Shaw Trustee(Private)Limited的神秘机构运营,以完成家族财产的增值保值。值得注意的是,Shaw是邵姓的英文。而这个机构此前并未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运营的基金背后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

  邵逸夫在分产方面的做法最值得称道。这位被称为“六叔”的香港娱乐大亨,因为其创办的TVB电视台影响了香港几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是,邵逸夫的儿子对接手他的娱乐生意,并没有多大兴趣。邵逸夫本人非常洒脱,有别于传统富豪,他并不强求自己的企业一代传一代,反而早在1975年就成立邵氏基金,至今捐出过百亿港元予教育和医疗;更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奖励在天文、医学和数学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香港社会称赞,或许数百年后,今日陷于争产的富豪都已湮没无闻,但邵逸夫的慈善事业仍为人所熟悉。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邵逸夫离世后,遗体被送往香港观塘区基督教联合医院。该医院是一家公立医院,主要服务于附近的普通居民,邵逸夫曾向这家医院捐款,其中一幢大楼就命名为邵逸夫大楼。他平日为人低调,最后一程也选择了平民的公立医院。邵逸夫留下的,不仅是财富帝国和公益事业的丰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部分慈善榜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0年,中科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捐资创立有“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用以表彰杰出科学家,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2008年,邵逸夫得知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学生遇难、学校被毁,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000万元

  而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有着更为特殊的地位和情结。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而且它往往是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学生有着很高的使用率。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高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邵逸夫的捐赠仍未停止。不仅仅是逸夫楼,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对中国整个基础教育甚至中国教育的推动,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从1973年邵逸夫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确定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宗旨后,与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40余年来,邵逸夫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慈善争议。邵逸夫对大陆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这背后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灵活建立的与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也是值得许多卷入各种“捐赠门”的公益机构所学习和借鉴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