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蓓蓓孩子没错应理性修复
发生在小城桦南的一桩惨剧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善良助人反被恶毒夫妻残忍杀害,“天使女孩”胡伊萱的遭遇让人扼腕痛惜。连日来,数十万网友在网上展开悼念胡伊萱的活动,有对女孩的深深惋惜,也有对凶手谭蓓蓓的谴责。
在人们愈发感慨社会的道德空气日渐稀薄之时,这起“非典型”的极端个案中,凶手残忍扼杀的不仅是花季少女胡伊萱,恐怕还有助人之善意。
行凶夫妻以怨报德的卑劣人性,已然突破了人类最低的道德底线,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躲不开人心的谴责。对于如此滔天罪行,网络上不少网友对二人进行的道德批判,既是情之所至,也是在公共事件面前,社会情绪的一种集体渲泄。
但我们注意到,这些表达中,一些极尽狠毒、严酷之语,大有裹挟舆论之势。一批“以毒攻毒、以恶治恶”的观点和言论隐含着暴戾情绪,撕扯着公众的理性。
尤其是,当这种道德批判,肆意蔓延到凶手的父母、孩子身上时,更加冲出了理智的轨道,偏离了道德的方向,成了脱缰的野马,触碰社会的底线。
从媒体的报道中看得出,凶手的父母,已经在心底重重地压上了一块磐石。因为儿子的恶,在那个300多户的安静山村里,原本老实巴交、口碑不错、终日勤劳耕作的老夫妻,便要从此背负起耻辱的骂名,生活的空间变得逼仄无光。他们又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之一呢?
还有嫌犯夫妇那个孩子,面对网友的声声诅咒和谩骂,他的人生路已被提前打上了一个前途未卜的问号,蒙上了一层沉重的灰暗。还不知道善恶之分的他,便因为父母做下的恶,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的残酷。这个刚出生的生命,未来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快乐和尊严。对无辜孩子发出的骂声和诅咒,无异于打着道德的旗号,传递着“恶”的负能量。
更有甚者,网络上有个别网友发帖攻击东北人,将案件中的恶行,归咎于东北人的“恶”。如此荒谬的逻辑,将由此案引发的非理性情绪推向极致。作恶行凶的嫌犯是东北人,助人为乐的善良女孩不也是东北人?人与人之间,没有地域之分,只有善恶之别。这些言语,是对桦南广场上那些手持蜡烛,为伊萱送别者的侮辱,更是对像伊萱一样善良人们的不敬。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和批判的权利,面对罪恶,人们的道德立场和价值观,显示出了一个社会的良心。但是,理智的声音永远比情绪化的谩骂、暴戾的诅咒更有力量。
无节制的情绪宣泄或许会酝酿下一个罪恶,理性的修复也可能阻止暴戾之气真的变成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