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在南京的战斗足迹
邓中夏在南京的战斗足迹
闻慧斌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从中共二大至六大,他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在他革命初期就在南京一带活动,最后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梅庵、玄武湖、清凉山、燕子矶、瞻园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他短暂的一生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学少年
1894年,邓中夏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湖南宜章邓家湾村。1917年,他随父亲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中文系),1919年,在恩师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少年中国学会,这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全国性进步社团。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到中国,他们先在北京,会见李大钊,讨论建党问题。经李大钊的介绍,又去上海会见陈独秀,李大钊让邓中夏陪同前往。
这时,与李大钊共同发起建立少年中国学会、任川东道尹公署秘书长的陈愚生,带着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四川女子实业学校开除的
在上海一个星期后,邓中夏、陈愚生又带着
梅庵激辩
1920年12月,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陈愚生因事离开北京,由邓中夏代理主任,主持学会工作。他和李大钊想把学会改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通过在学会章程中规定一个“主义”,来作为学会共同的政治信仰。他决定在南京开学会的第二次年会,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中国共产党筹备召开“一大”,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提议选举邓中夏为中共一大代表,但是为了筹备好南京年会,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为了充分阐明自己的主张和驳斥右翼分子的谬论,在2日的会议上,邓中夏作了4次发言,明确地表示自己赞成共产主义学说。他指出,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就不会为反动阶级培养驯服的奴仆;从事文学活动的人,就不会创作仅能供富贵人玩赏的文学作品;从事实业活动的人,也不致变成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当有人提出实行一种主义,“学者定须分裂出会”,邓中夏立即回答:“苟于创建少年中国有益,即破裂亦何妨。”会上辩论的非常激烈,“从午前九时半起,至晚八时止,仍相持不下。”南京年会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但有一部人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接受了社会主义的理论。
争取民权
1922年7月,邓中夏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他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他利用北京政府吴佩孚等人假惺惺地提倡“保护劳工”的有利时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立法运动”。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权利,废除北京政府制定的“治安警察法”,邓中夏又和李大钊同志一道,联合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国会议员胡鄂公、王法勤等,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邓中夏参加了
会后,邓中夏来到南京,领导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委员会开展民权运动,成立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10月4日,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发表宣言,提出了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绝对的自由权、普遍选举、劳动立法、男女平等、教育独立等五项权利。并指出,民权运动除了向国会请愿宪法保障以外,还得要打倒军阀,打倒国际资本帝国主义。
直言不讳
1920年11月,邓中夏与李大钊创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邓中夏在广州出席了团的一大,因党中央已决定他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就没有担任团中央的领导职务,但他一直关注着团的发展。当他发现团中央在施存统的领导下工作搞得不好、且有向党闹独立的错误倾向后,于
这次大会审查了“一大”以来团中央的工作,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修改了团的《章程》和《组织法》,通过了《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最后会议选举产生以邓中夏为首的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有邓中夏、施存统、刘仁静、夏曦、卜世畸、林育南、李少白;候补委员有恽代英、梁鹏云、李求实、张秋人。施存统因病当即向大会提出辞职,大会准其辞职,即由恽代英补为中央执行委员。接着,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决定组织临时中央局,推选邓中夏为委员长,负责主持团的全面工作。
诲人不倦
1922年7月,邓中夏参加完中共“二大”后,就带着秦德君到南京去考大学。在火车上,秦德君担心自己基础不好,考不上大学,心里一急,就吃不下,也坐不宁,就在车上闹起病来了。邓中夏摸摸她的额头,用手巾擦干她额头上的冷汗,并给她喂凉开水,亲自剥水果给她吃。又安慰她说:“小弟弟,别担心,我有办法帮助你考上大学。”
在邓中夏同志的帮助下,秦德君进了东南大学。她在校的那几年,虽然邓中夏为革命四处奔走,但经常到南京来找她,到台城、鸡鸣寺,及那清静而幽雅的梅庵去谈话。邓中夏经常检查她的学习,指导她看书报和杂志,训练她如何工作。在邓中夏的培养下,秦德君进步很快,1923年,在梅庵,邓中夏发展秦德君入党。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北洋军阀封闭了设在北京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并到处捉拿和通辑邓中夏。按照党的指示,邓中夏于1923年2月底,化装成商人,离开北京到上海。路过南京时,他下车去看望了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在东南大学教书的曹刍,他俩在清凉山的扫叶楼整整谈了一天,邓中夏鼓励曹刍坚决走革命的路。当谈到“二七”罢工失败时,邓中夏深情地说:“革命总是要流血的,只要我们再接再厉的干,中国革命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925年,江苏督军齐燮元变本加厉地摧残革命力量,有的同志献出了生命,这时秦德君也暴露了身份,随时都有遭反动军阀杀害的可能。邓中夏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后,把她喊到玄武湖边作了一次谈话。他对秦德君说:“小弟弟,我是你的保护者,在这样恐怖的工作环境里很危险,你已不能够再活动下去了。我不愿意而且也不忍心看着你给敌人抓去杀死,调你到比较安全的地区去工作,好吧!”秦德君听说,回答说:“怕什么,阶级斗争,敌人当前,不是它死就是我死,一个人总要死一回,难道你就不怕危险么?”
邓中夏听了她的回答后,低下头去,凝望着那碧油油的湖水,很久都没有言语。然后,用手将她蓬松的头发往后一抹,泪潸潸地斜着头仰天吐了一口长气。这时,
血洒雨花
后来敌人将林素琴“引渡”,由上海市公安局交给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科”审讯,她经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很快成了可耻的叛徒,供出施义就是中共中央委员邓中夏,曾在湘鄂西苏区任红二军团政委等职。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科如获至宝,随即报告了蒋介石。当蒋介石得到这一消息时,欣喜若狂,随即下了密令,责成国民党有关部门,一定要把邓中夏“引渡”到国民党军法机关处理。
狱中难友没想到领袖人物邓中夏会被捕,既吃惊,又叹息,他们就请中夏谈谈被捕的情况。有位小罗难友说:“我很早就听说过中夏同志的名字,没有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你。”中夏听后笑了笑,说:“在监狱见面,是共产党人的光荣!”邓中夏又反过来问他们:“看见罗登贤同志没有?”难友郑绍文回答道:“见到的,不久前,登贤同志已到雨花台去了。”中夏点点头说:“很好,我们是老朋友,终会是一路的。”
在狱中,同志们都很关心邓中夏的政治态度。他听到后,非常严肃和激动,从床上跳了起来,郑重地对他们说:“同志们这个问题提得好!一个革命领导者到了这个时候,同志们应该关心他的政治态度,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化成灰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这种豪迈的气慨,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一角、两角、三角、四角的赠款,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他们都知道,留给邓中夏的时间不多了。他们都希望这位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毕生的领导人,吃了一辈子苦的英雄,在生命的尽头能少吃点苦少受点罪,过几天好日子。邓中夏非常理解同志们的心情,毫不谦逊地接受了每一个同志的敬意,然后他又把这些钱用于那些急需帮助的同志。
关押在宪兵司令部里,在南京的革命活动一一映入邓中夏的脑海中:第一次来南京是1920年的春天,他与陈愚生、
两天后,1933年9月21日,邓中夏被敌人杀害在雨花台。解放后,党和政府在这里兴建烈士陵园,邓中夏的斗争事迹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展出!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馆长
联系电话:(025)52411901手机13705174579
地址:南京市雨花路215号
邮编: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