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嘉平镇紫荆村党支部书记钱荣昌同志
“喂,支部的会开了没有,镇里规划的乡村旅游这事要抓紧落实……”3月21日上午,嘉平镇紫荆村党支部书记钱荣昌躺在区中心医院的病床上,拿着手机向村里交待近期要做的工作。
电话的另一头则是远在嘉平镇紫荆村的村主任苏刚,他一边接听老书记的电话,一边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
“哪晓得这是老书记最后一次向我们交待工作!”在昨日的采访中,苏刚含着泪水告诉记者,钱书记在医院打电话的当天中午12时20分,因肺癌引起呼吸困难,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们。
“钱书记临走时,还在关心村里的发展,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的厚望,把紫荆村建设好。”苏刚抹了抹脸上的泪水,斩钉截铁地说:“老书记虽走了,但我们要将他和前辈们带领我们干出来的‘紫荆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紫荆精神”的产生,还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退役回乡的钱荣昌被选为村干部。紫荆村坐落在海拔800至1050米之间的紫荆山脉上,离最近的场镇15公里,那时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村里荷包里有张10元整票子的,就是有钱人。
穷则思变。改变从1992年开始,时任村主任的钱荣昌主持召开村民大会。会上,钱荣昌站在桌子上,甩开膀子大声向村民讲道:“我们穷,不能穷一辈子。再不修路,我们全村人就要困死在这山旮旯头!”
为了修路,钱荣昌和30多位村民将一台拖拉机拆分成三个部分,抬了三天两夜抬到紫荆山上修建公路;为赶时间,钱荣昌和村民们还把铺盖卷带到施工现场,饿了就啃家里送来的饭团,累了就倒在碎石子上休息,醒了又接着干活……
就这样,钱荣昌带领紫荆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时5年,战天斗地,修建出38公里农村公路,终于打通了通往綦江、西湖、嘉平的公路,改变了交通闭塞的困境。
1996年,钱荣昌带领紫荆村民苦干实干修路的事迹不胫而走,村党支部先后被江津、重庆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1998年6月,紫荆村的事迹被推介到中组部,该村“苦干、实干、爱村、奉献”的紫荆精神受到中组部肯定,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荣誉并没有让钱荣昌裹足不前。2002年,钱荣昌出任并村后的紫荆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紫荆村,是重庆市“挂号”的贫困村。
在上任伊始,钱荣昌代表村两委班子向村民郑重承诺:将继续发扬紫荆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提出奋战10年,摘掉市级“贫困帽”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他先后带领村民种过板栗、栽过核桃、发展过蚕桑等经济作物,但几年下来,满山遍野的树苗却只见开花不见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并没有阻止钱荣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2005年,钱荣昌又请来农技专家论证后,决定在村里搞花椒产业。3年后,花椒树挂果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村里从此椒香扑鼻。随后,他又带着村干部义务为外出务工户和无劳力户栽花椒,无偿为村民育花椒苗12万株。
目前,全村已发展“紫荆1号”花椒约2万亩。“紫荆1号”花椒顺利通过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出口检验,成功卖到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2012年,紫荆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顺利通过重庆市整村脱贫验收。
大山不语,钱荣昌像一只春蚕,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吐织着无尽的情丝。如今的紫荆村,在“紫荆”精神的引领下,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片片花椒林绿树成荫,一栋栋农民新居拔地而起……
“‘紫荆精神’不仅仅是紫荆村的精神,更是嘉平镇加快发展的精神。”该镇负责人表示,镇党委政府将组织全镇干部向钱荣昌同志学习,传承和弘扬以“实干兴业真为民”为核心的新“紫荆精神”,努力把嘉平镇建设成为“富硒长寿地、笋河生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