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幹籍贯考辨补
张元幹籍贯考辨补
张卫忠
3月27日林廉先生《有关张元幹和他父辈的几处宋代摩崖碑刻》,为读者展示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也承认张元幹出生在永福,但认定张劢、张劝是今长乐人,并由此推定张元幹籍贯是长乐则是错误的,认为“张家显然是从长乐迁居到永福的”更是毫无根据。拙文《张元幹籍贯考辨》已从志书、宗谱、墓志、诗文方面考证张元幹为永福人,现再补证如下。
张劢,一说励,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的《月洲张氏宗谱》中写作“勱”,后人或作“勵”,应是笔误,当予纠正。宗谱中载有清晰的世系表及肩孟、劢、竑墓志铭,拙文《考辨》限于篇幅,只引部分世系表及张竑墓志部分内容,对肩孟、劢墓志未予详引,现分别摘录如下:“公讳肩孟……二世祖昆弟二人,唐末避乱,徙居月洲,则为福州永福人。曾祖文郁,祖仁建,考昌龄……”仁建墓尚在今永泰月洲小学后,保存完好。“公讳劢,字深道……二世祖膺及弟赓,唐季避乱……择居永福之拏村。梦神人告之曰:去此五十里,溪中有洲,形如月,汝所宜居,遂迁焉(他们号其村为“五十”,至今村中还有五十堂;又取其地形名“半月洲”,劢二弟勔少时曾诵唐诗形容月洲形胜:“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沉江海半浮空”。自此,膺、赓兄弟俩及其后世子孙繁衍茂盛,瓜瓞延绵,根蟠月洲)曾祖仁建……父肩孟……除集贤殿修撰知福州……除知广州兼经略安抚使……海内神祠……乃相视故基,复其庙貌……迁朝议(请)大夫,改右文殿修撰,除济南府……有文集七十卷,号《文笔峰书堂总录》……作字有楷法,尤工行草及大字……”两篇墓志可铁证肩孟、劢父子是永福月洲人。从入闽始祖张睦,到膺、赓迁到月洲,再到劢已是第八代,元幹为第九代,可谓世代为月洲人。墓志中表明劢先后知福州、广州、济南,与林先生所举摩崖碑刻记载完全相符,“乃相视故基,复其庙貌”说的就是在广州重修五仙祠的事。“文笔峰”即今月洲村正面山峰。多处碑刻说明他擅书,“有楷法”。肩孟逝后,先葬本村里厝湾,后因子贵迁葬怀安县灵山乡怀贤里飞山之源;劢公逝后先葬本乡陈洋,后改葬怀贤里肩孟墓稍北百步。旧怀安县在今福州南台岛北面,三县洲大桥即取名界旧闽县、侯官、怀安三县。
现存《虎丘义山黄氏世谱》载有张肩孟曾为同乡黄元晊所修谱牒作的序:“至是元晊父腾,由闽清迁永阳龙井居焉……肩与元晊夙为同志雅好。永阳梅溪,封邑毗连,今又迁于是邑之龙井,最为亲密者,义不可辞,故为之叙。”可再证肩孟为永阳(永福)人。
明确注明肩孟、劢、勔、劝是永福进士的《淳熙三山志》,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年),为宋状元晋江人梁克家知福州时所编著,同朝人记同朝事应该不会有太大差错。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地理类”,知《三山志》又称《长乐志》,原因就是福州在唐天宝年间曾为长乐郡,在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曾升为长乐府,《宋史·地理志五》中也载:“福州,大都督府,长乐郡,威武军节度。”因此,古时福州也称“长乐”。古人对外常自称郡望名,对内则自称郡人,对别人也常称其郡望,这似乎成为惯例。包括现代人到外省,也都称设区市以上,而很少称到县一级。张劢到外省自称“长乐张劢”,并非指长乐县,而是指福州的别称,尤如称“三山张劢”。如果在外省自称是“长乐县”人,在福州反而不称“长乐县”人,却称“郡人张劢”、“郡人张劝”,就令人不解了。在外省称到县一级,在本府却称到郡一级,没有道理。
林先生由碑刻“长乐张劢”推定张劢是长乐县人,再证张元幹籍贯为今长乐,是草率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并引《辞海》称张元幹是长乐人,认为正确。其实《辞海》也有不少瑕疵,需要不断修订。他说“张家显然是从长乐迁居到永福的”更是毫无根据,恰恰相反,月洲村是张氏族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长乐张氏大部分就是月洲张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