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华一生对党忠诚,坚守初心
这是省军区南京第三十干休所院内的家属楼,5楼最西边的一户,大门上贴着一张书有“寒舍”二字的白纸。推开门,窗前的书桌上,一小摞书,一盆文竹青翠秀丽。
一切陈设都还维持着季华去世前的样子。
这里是抗战老战士、离休老干部季华生活30多年的地方。过去,院子里的老同事、老邻居只知道这儿住着一位俭朴、低调的离休首长,随着近日南京警备区发出向季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大家才知道这位老人的故事。
战争岁月里视死如归;和平建设时期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特殊年代坚持实事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离休后,多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抚恤金捐出,捐献遗体……
“我是党员”,季华,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初心。
战争年代,中弹后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季华,江苏靖江人,1925年2月出生,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参加革命,曾参加解放战争中苏中南线白米、宣家堡、姜堰,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荣立三等功两次,1982年离休。
抗战胜利后,季华成为苏中军分区特务团战士。1948年6月,华野十一纵队的三十二旅、三十三旅由苏北南下,准备对敌人发起进攻,季华所在的部队奉命配合作战,攻打白米。季华很多年后回忆,这场战斗异常惨烈,连长、副连长相继中弹倒下,时任副指导员的他担起了指挥全连的任务,率领战士们打退敌人一次次凶猛的反扑。就在季华指挥全连攻入敌阵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经过简单包扎,他被抬上担架要往后方送,可他坚决不同意,说:“我再往后送,连里面就没人领导了,我躺在担架上也要带领大家完成战斗任务!”
对党绝对忠诚,才让他有这样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担当,这份勇气和担当,也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延续到他工作的全程。
1969年,季华任江宁县人武部部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政法工作。
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他仍能坚守初心,用正直、勇敢帮助了很多人。当时有一对从外地来到江宁的教师夫妻,被办案人员认定为逃亡地主要进行逮捕,是季华据理力争,才避免了一起冤假错案。一位当时镇江下放人员的子女唐仪回忆,正是在季老的帮助下,他们一家从摇摇欲坠的破板房搬到了瓦房,她可以到秣陵中学上学。唐仪很多年后还专门寻访这段往事,在相关资料上查到,1969年前后,江宁县共接收镇江各类下放人员873人,他们均受到较好的照顾和善待,下放期间没有一人遭到逮捕、关押,没有一人病亡,他们的子女均根据“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规定,全部顺利返城。
“我后来虽经历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并曾主持过县公检法工作,但始终坚守党性,坚持实话实说的原则,不冤枉任何一位同志。”多年以后,季华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捐资助学,去世时银行卡上仅有2000元
季华去世后,干休所整理了老人的遗物,其中有一只背带已经磨毛的黄色军用挎包,这是跟随老人30多年的贴身物件。
“他每次出去,都是背着这个包,尽管已经很旧很破,他也舍不得换新的。”干休所职工吕本秋和季华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30多年,在他和其他同事眼里,季老特别“抠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夏天连空调都舍不得用。
走进季华的家,才知道为什么大门上会贴着“寒舍”二字。这个家的陈设很简单而且非常陈旧,带穿衣镜的衣柜是三四十年前的,油漆斑驳,一张四方桌几把餐椅,每一把的颜色都不同。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抠门”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助学。
记者在季华的遗物中,看到了好几张收款人相同的汇款单,每张都是1.2万元,收款人是靖江斜桥中学,汇款一直延续到2018年。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季华的一张汇款单,担心老人遭遇诈骗就问了一下,这才牵出他多年来捐资助学的事情。
“季老听亲戚说,老家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上学有困难,于是就每年给学校汇款。”干休所所长月明刚说,早些年季老都是自己去银行汇款,瞒着家人和干休所。
2018年,93岁的季华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40万元,捐给斜桥中学,成立“季华尊教奖学金”,捐款时还不停地自责“捐得太少了,太少了”。
“他省吃俭用,对自己舍不得,助学时却毫不犹豫。”季华的小儿子季压西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他们发现,老人的银行卡上仅有2000元。
季华病重时嘱咐子女,抚恤金和丧葬费也要全部捐出。他去世后,子女依照他的遗嘱,将50万元抚恤金分作三份,一份作为特殊党费,一份捐给“季华尊教奖学金”,剩下的资助老家生活困难的乡亲。
不仅捐出全部积蓄,季华早在1999年就填写了遗体捐献意愿书,愿意死后捐献有用的器官和遗体用于医学实验。“季华逝世,遗体捐献,不设灵堂,不收花圈,谢谢大家——季华临终遗言。”这是季华给自己写的讣告。
把党性融入血液中,回报党的春晖
“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荣耀的一件事情了。”这是季华在自己回忆录的第一章写下的一句话。
1943年,只有18岁的季华听说了新四军抗日的事迹,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党,“在我年轻的心中由此萌生了要努力成为他们中一员的向往。”
1944年,19岁的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辈子追随。
季华常常对子女说:“党员啊,就要对得起党的信任,对得起党交给你的一切工作任务,在战争年代,你有时得拿命去换这个身份!”讲这话是有来历的,1947年12月发生的一件事让季华终生难忘。当时,季华是所在连队的党支部书记,在一场战役中,战友钱鼎坤冲锋时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取下季华的钢笔,在他手心写下:“我再一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字没写完就闭上了眼睛。这段经历对季华的触动非常大,一直到晚年时,他还会用这件事教育子女。
“我们家有11个共产党员,这是父亲引以为荣的事。”季压西说。
季华留下的照片并不多,其中有一张是他晚年时伏案写作的照片。干休所的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是季华坚持多年的习惯,87岁高龄时,他还和另一名老干部一道,用毛笔逐字逐句工工整整地手抄了全本《共产党宣言》。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季华反复翻阅学习十九大报告,重要的地方还进行标注。
“每次去给季老送药,他就会跟我讲共产党好,说要当我的入党介绍人。”王昆是干休所的男护士,他回忆,季老总是一再嘱咐他,年轻人一定要跟党走,思想要进步。
在王昆的印象中,每次给季华送药,他都会提醒,哪一种药还有剩的,下次少送几颗,“药费是国家的,不能浪费。”
今年年初,季华已经卧病在床数月,家人怎么劝他,他都不肯去医院,说住院太贵,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直到最后,干休所医务人员发现季华已经非常虚弱,才不顾他的反对把他送往医院救治。然而,没过多久,老人就去世了。
弥留之际,季华嘱咐子女拿来一张白纸,执笔在纸上写下了两遍“我是党员”。
简单的4个字,写尽一位老党员的一生信念。
“我个人只是革命事业中一个无名小卒,宛如万花丛中的一株小草。”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季华把自己比作一棵小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离休后,季华一生对党忠诚,坚守初心,他以自己的寸草之心,回报了党的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