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洋水师
建立的契机
1871年11月,一艘琉球渔船遇飓风,飘到台湾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一些水手因同台湾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而被杀,其余由清政府送回琉球, 史称“牡丹社事件”。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属于日本属国(自1372年起,琉球就成为中国属国),从长崎港出发,运送1600多名日本新式陆军官兵侵略台湾,清政府派福建水师迎战,日本避战返航。
虽然日本失败,但是仗着由美国撑腰,日本向清政府索赔50万两白银。虽然对日本这样一个东瀛小国赔款十分有失大清帝国的体面,但是考虑到1840年以来大清帝国积贫积弱的实际情况,清政府最终选择了花钱消灾。毕竟,一个和珅抄家就能抄出上千万两白银,50万两对于整个大清国来说不过九牛一毛。
钱是赔了,但是被这样同属被西方列强打压的小兄弟欺负了的事实,还是在朝中激起了轩然大波。由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牵头,群臣纷纷上奏,强调海防,引起了年轻的光绪帝高度重视,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战略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文华殿大学士、首辅、直隶总督李鸿章前瞻性地指出:日本近在肘腋,将永为中土之患!
综合各方面意见,朝廷最后决定:分别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总管北洋水师,任命沈保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南洋水师。
永恒的主题——党争
君臣一心的场面在中国历史的长篇宫廷戏里面少之又少,当时的清廷也一样,虽然内忧外患,但外部的压力会成为内部的凝聚力的理论似乎没有起作用。恭亲王、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与翁存新(同治的帝师)、翁同龢(光绪的帝师、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父子为首的“清流”(主要是考读书上位的激进派)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原因很简单,于公,面对清帝国的颓势,洋务派希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兴办洋务,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而“清流”们愤青意味十足,但凡有跟“洋”字儿沾边的东西都搞不好会引来他们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于私,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翁同龢的哥哥临阵退缩被李鸿章法办,翁存新气的一命呜呼,而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当然结下了梁子。
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在符合自己口味的“洋务派”和自己的老师之间举棋不定,而久经沙场的慈禧老佛爷对属下的动向自然一清二楚,老练的她恰恰利用党争左右制衡双方,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
这还不算完,即使李鸿章和沈葆桢同为洋务派,但是他们各自的小算盘也是打的噼里啪啦响。清廷每年拨给海军4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但是北洋和南洋两只水师怎么分却没有硬性规定。这样一来,就只有两边比赛看谁本事大,看谁能尽量多的把银子往自己兜里划拉。沈葆桢虽然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有功,但与拥有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有大功并且在朝廷中有大量门生的李鸿章比起来却处于劣势,所以,400万两军费大部分都为北洋水师所用。对此,南洋水师不可能没有想法。
购舰
有了银子就开始买军舰。通过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介绍,李鸿章从1875年至1879年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购买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等8艘蚊炮船。这种战舰船小炮大,速度慢,炮身不能转动,从英国开到中国花了半年的时间,其用途是作为海上的移动炮台,而并不能和铁甲舰一较高下。但李鸿章怕承认蚊炮船很烂会导致“清流”对“洋务派”的口诛笔伐,所以在公开场合一直都对蚊炮船赞赏有佳,引得各地巡抚纷纷效仿,先后又购买了11艘蚊炮船,共花费白银150万两。
1879年沈葆桢逝世,这为南洋水师的负责人在辞世之前表示未能看到中国自己的铁甲舰乃一生之遗憾。同年,日本兼并琉球群岛,清廷震怒,急令李鸿章速够铁甲舰。李鸿章从德国定制了两艘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这对姊妹舰长93.87米,宽17.98米,排水量7335吨,最快航速14.5节,单艘造价170万两白银,耗时五年建造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乃亚洲第一巨舰。当1886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时,日本人看着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励志一定要打败定远。同期购买的还有装甲巡洋舰济远号。
1887年清政府向英、德购买的8艘新式巡洋舰驶回中国。至此,外购加上自建的军舰超过50艘,总排水量超过4万吨,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加上南洋水师以及广东等地的海军,中国海军实力世界第七,亚洲第一。
差钱与不差钱
虽然李鸿章有本事把朝廷拨给海军的军费大半划拉到北洋水师的口袋里,但是李鸿章没有办法保证每次朝廷都把该给海军的400万两银子给足喽。虽然从1886年开始,海军军费划归刚刚成立的海军衙门拨发,李鸿章虽再也不用看老对手户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翁同龢的眼色,但是慈禧老佛爷修建颐和园却占用了大量的海军军费,据说大约有750万两白银,这笔钱可以购买四艘定远舰。据说,此后每年的海军军费都没有给足,平均每年大约只有175万两,资金短缺造成了海军发展的停滞。总而言之,财大气粗的清帝国海军进入了“差钱”的时代。
1871年,日本入侵台湾失败,向英国购买了三艘军舰。1882年,朝鲜爆发亲华派与亲日派之间的战争,中、日两国均出兵干预,日本占劣势,没敢和清军动武。从此,日本开始了“再苦不能苦海军,再穷不能穷购舰”的全民勒紧裤腰带建设海军的“不差钱”时代。从1883年起,日本将酿造业、烟酒业税收全部用于海军军费,连续八年建造军舰,明治天皇还拿出“私房钱”作为海防补助费。1886年——1893年,日本军费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为了战胜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日本购买了松岛等三艘装有320mm巨炮的海防舰,并且其航速还高于定远、镇远舰1.5节。同时,日本还向还向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吉野号,吉野号的航速能够达到每小时23海里,而当时北洋水师最快的军舰的时速也只能达到18海里。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日本海军的实力上升至世界第11位。虽然总吨位不如清帝国海军,但是军舰质量上乘,并且装有大量的速射炮,其整体战斗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
朝鲜半岛——远东的火药桶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出兵。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出兵朝鲜,并且建立傀儡政府,要求清军退出朝鲜境内。
此时,清廷内部有三种势力:第一种是“避战保船“派,以李鸿章为代表,其深知北洋海军已落后日本海军7年,且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与日一战凶多吉少,不如等待西方势力干预,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第二种是主战派,以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和以翁同龢等”清流“为代表,统称”帝党“,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抱着北洋海军无敌于远东的想法,想趁机好好修理一下小日本;最后一派是”一团和气“派,因为当时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所以也有很多大臣不愿意兵戈相见,破坏了大寿的喜庆。
西方列强在日本保证不损害他们在远东的既得利益之后,纷纷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外交斡旋的失败使光绪皇帝给李鸿章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立即增兵朝鲜。李鸿章一方面得按照皇上的意思把士兵从中国运到朝鲜,另一方面还得考虑到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运兵船被日本军舰连船带人都打到海里去的危险,琢磨许久之后,李鸿章似乎找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对策——雇佣英国商船运兵。
7月,满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分两批从天津大沽口岸离港,驶向朝鲜,北洋水师济远、威远、广乙三舰护航。与此同时,日本也出动了联合舰队,寻战北洋水师于黄海。护航舰只伴随着第一波运兵船到达朝鲜后立刻返回,寻找第二波运兵船高升、操江号。北洋水师舰只半路遇上了日本浪速、和津洲和吉野三艘军舰,日本不宣而战,北洋水师两舰边打边撤,途中正好遇到运兵船高升、操江号,最后战斗结果:吉野号被济远号击退,和津洲号俘获操江号,浪速号击沉高升号。
甲午战争的序幕被拉开了
甲午战争
1984年8月1日,中日宣战。
中日两国陆军在朝鲜激战的激战的同时,日本制定了详尽的战略计划,简而言之就是:消灭北洋水师取得制海权,然后在渤海湾以大兵团登陆,然后进入直隶,直指北京,逼迫清政府投降。这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计划,但是要实现这个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取得制海权,也就是务必全歼北洋水师。
9月17日,北洋水师全军出动,护送6000名士兵到朝鲜作战。得到情报的日本联合舰队也同时出发,积极寻战,两只舰队在海上相遇,战斗打响,战斗结果:中日双方恶斗一场后各自返航,北洋水师损失6艘军舰,但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尚存。据说,当时专门用来攻击定远、镇远两舰厚达30英寸的铁甲而装上了320mm巨炮的日本军舰在定远、镇远的铁甲上也只留下了最深不超过4英寸的弹痕。
在海上激战的同时,清朝陆军士气低下,而日本陆军节节逼近,跨国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10月23日,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掩护下,日军在大连登陆,11月7日占领大连,随后占领旅顺。失去了旅顺这样一个优良的港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残存的舰队逃至威海。对此,一心想全歼北洋水师的日军计划趁热打铁,有渤海湾登陆进攻山东半岛,从背后占领威海卫,一举包围北洋水师并歼灭之。
李鸿章急调南洋水师增援,时任南洋水师主管,同为洋务派也同样老谋深算的张之洞当然把李鸿章的小心眼儿看的明明白白,拒绝了李鸿章的要求。李鸿章陷入绝望,只有要求丁汝昌尽一切办法保船,想办法逃到烟台或者吴淞。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威海附近登陆,攻占威海卫所有陆上炮台。前有日本联合舰队的围追堵截,后有陆基炮台的狂轰滥炸,北洋水师在英勇抵抗数日后,气数已尽……
海军提督丁汝昌看到这一幕,吞食鸦片自尽,手下将领盗用帅印宣布投降,日本接收尚未沉没的镇远等军舰,后编入日本联合舰队,至此,北洋水军全军覆没。 后来,李鸿章去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赔钱都是小事儿,要命的是朝鲜从中国的属国成为了日本的属国,而台湾划给了日本,直到二战结束才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我的一些想法
从根儿上说,这是民族国家和家族国家之间的一次大博弈。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进入了民族国家阶段,国家不管是内政或者是外交都有明确的国家利益贯穿其中;而当时的大清王朝还处于家族国家的阶段,最上面是全国围着太后老佛爷开心转悠,下面各个大臣各有自己的门户、势力,都希望别人衰落而自己做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洋水师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时,为什么同为中国海军的南洋水师能够隔岸观火。
再就是在制海权在大战略中的作用当时的清政府考虑不足。海军不是防守的利器,确实进攻的好手,有强大的海军就有强大的战略主动权。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要是没有制海权,顾此失彼,任你再多的地面部队也无从防守起,而一旦有了制海权,不但别人不敢轻易来到你的领海,而且别人还得防着你什么时候给他来个东京湾大登陆啥的。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后,直到现在中国海军也没有重回亚第一的宝座,似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力还是更胜一筹。最近,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关系有缓和的迹象,而且似乎出现了统一的苗头,而此时日本右翼急了,宣称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两岸的统一。两岸的海军如果能够联手,中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将会大大提升。记得当年人民海军急着奔赴西沙和南越海军作战,经过台湾海峡时,国军将领请示蒋介石是否追击大陆军舰,蒋介石意味深长的说:西沙战事紧啊!
两岸如果统一,那么台湾海峡将再也不是问题,南中国海也再也不是问题,第一岛链也将会失去作用,面对浩瀚的太平洋,中华民族秉着500年前郑和西去的气魄东行,重返那一片蔚蓝色的大海,但重返的绝不仅仅是那一片蔚蓝色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