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学者对北洋海军所采阵型的代表性评价
1、国外学者对北洋海军所采阵型的代表性评价
英国海军史学者Richard Hill在其著作中谈及黄海大东沟海战,称“他(丁汝昌)选择了楔形阵列,这让人想起利萨海战的特格特霍夫,而且战斗中丁汝昌采用了和特格特霍夫相同的撞角战术。但是,他面对的是一支组织良好,队形紧凑的舰队,在接敌机动的过程中中国战舰已经伤痕累累,其中几艘已经起火。而且,当双方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后,中国舰队进入了日本舰队占绝对优势的武器——速射炮的射程……日本舰队共装备66门速射炮,而中国战舰上仅有2门。这确实能像这种武器支持者所说的那样产生‘弹雨’的效果,这对剩下还有战斗力的中国战舰而言是毁灭性的。”[83]
熟谙近代海军技术史的研究者,清楚地判断北洋海军采用的是类似利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使用的阵型,以及类似的乱战战法。之所以遭受损失,是因为遇到了一支远比利萨海战时的意大利舰队强大的舰队。而且认为北洋海军“超勇”、“扬威”等弱舰中弹起火,是发生在接敌机动的过程中,更说明了其对乱战战术的理解。最后认为日军在炮火方面的绝对优势,是北洋舰队实施乱战战术的巨大阻碍。
日本海军史学者外山三郎在其所著的《日本海军史》中,尽管涉及甲午海战场的部分篇幅极有限,但仍然表达了其对北洋海军所采阵型的认识。“日军致胜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这表明日军的战术优于丁汝昌采取的、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当然日本海军采用纵队队形并非经过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技能的角度去判断,认为只有采取纵队队形日本海军才能充分进行战斗机动。这个战术是‘知己’的选择。”[84]
同样,外山三郎非常明白北洋海军所采的意图使用乱战冲击战术的横队,是当时世界流行,受海军界推崇的阵型。而日本海军所采的纵队,是根据己方军舰的特点和日本海军的编队能力,同时从能够发挥速射炮的威力出发,选择的一种简单阵型。在战斗发生前,并无法预料和北洋舰队的阵型相比,哪种更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