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回 航

发布时间:2010-03-07 13:50:39      发布人: ghoskyno1

回  航

大东沟海战进行到下午16时以后,海战的主战场已经远离大东沟,到了大东沟西方的大鹿岛海域,而1745分日本联合舰队退出战场时的大致方向恰好是东方,对于北洋舰队而言,日本舰队的主动离去并没有带来丝毫的轻松感,反而让他们对战场东方的大东沟产生了一丝忧虑。北洋舰队此次的使命就是护卫陆军部队登陆,此时在直接回航旅顺和重新返回大东沟之间,他们必须作出艰难的抉择。

1745分以后,“靖远”、“来远”舰首先向主战场方向航行,在大副刘冠雄的提议下,管带叶祖圭下令在“靖远”舰桅杆之巅挂出一面将旗,号召离开战场的军舰一起返回。“平远”、“广丙”、“福龙”、“左一”等相继靠拢,重新汇聚在“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身旁。紧接着,以“定远”、“镇远”小队为首,北洋舰队剩余的舰只重新排列成双鱼贯队形,向大东沟方向疾驶,倘若日本联合舰队真的在大东沟方向,那么这些身受重伤、弹药匮乏的龙旗军舰无异走上的将是一条不归路,然而她们的步伐没有一点迟疑,因为护航是他们此次必须完成的任务,“‘定’、‘镇’、‘经’、‘来’、‘平’、‘丙’六舰相距各八、九咪,鱼贯东行”。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末期向东方航行的这一经过,以往的历史著作大都认为是尾追日舰,但经过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似乎巡查大东沟附近的可能性更大。

茫茫夜色中,北洋舰队又回到了大东沟口外。

舰队在大东沟附近海域并没有发现日本军舰的踪影,之后舰队主力与在大东港内负责守口的“镇南”、“镇中”2艘蚊子船会合,共同返航旅顺,“左一”等2艘鱼雷艇则被丁汝昌留在了大东沟内。这种安排的原因我们可以做大胆的推测:当时大东沟航道内运兵的驳船还在忙碌不已,陆军仍然没有登陆完毕,而北洋舰队的舰只大都身受重伤,弹药也出现匮乏,如果继续留在大东沟口守卫,难保日本联合舰队不会在天明以后重新来进攻(后来的事实表明,918日日本联合舰队确实又来到了大东沟口寻检战场,“千代田”用鱼雷将没有完全沉没的“扬威”彻底炸毁),于是丁汝昌率领大小军舰连夜回航旅顺修理。同时,为了确保陆军登陆的安全,丁汝昌留下了“左一”和另外一艘鱼雷艇入港保护,得到战事消息的“图南”、“利运”等5艘运兵船也很快离开大东港,乘着高潮时上溯驶入大东沟上游一处更为隐蔽的浅水港湾赵氏沟中。(大东沟内的登陆行动最后一直到919日才完成,除“利运”以外的4艘运兵商船在“左一”等鱼雷艇的护卫下于922日安全回到了旅顺,“利运”由于吃水较深坐困在浅水的赵氏沟内,一直到925日以后才乘大潮出口返回旅顺。)

北洋舰队至此基本完成了护航任务,离开大东沟海战战场返回旅顺,相比日本联合舰队阵亡121人、受伤175人的情况,北洋舰队的损失显然惨重得多。此战,北洋舰队共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4艘军舰,“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4艘遭到重创,阵亡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以下官兵715人(其中4艘沉没的军舰达到660人),受伤122人。与今天的理解不很一样的是,在这次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方面始终认为海战的结果是互有胜负,海战中途退出战场的日本军舰“西京丸”、“比睿”以及遭到重创的旗舰“松岛”都被北洋舰队误以为是已经击沉。此外,因为北洋舰队此行的目的是护送运兵船,铭军能够全部登陆,也是不小的战功,“……查兵船开仗,运船极险,幸日船被创颇甚,退去修理,铭军乃能乘间起岸。日内不致游弋截夺……”。

黄海大东沟海战,是世界海军进入钢铁蒸汽化时代以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海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海军发展的方向。日本联合舰队战胜中国的北洋舰队,并不单纯是两个国家海军间的胜利和失败,而是意味着以纵队队形、装备大量中小口径速射炮的战舰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新海军战术的崛起,以横队队形、装备少量大口径火炮的军舰、依靠乱战、撞击为战斗形式的传统海军战术经过此战成为了历史,尽管直到这场战争爆发前,横队战术还是“仍然受到世界海军重视的战术”,而纵队战术还只是一个未经实战检验的新理论。从1894917日这一天开始,世界海军史揭开了全新的一页,纵队、舷侧炮火配置、速射炮所带来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无畏舰的出现,并由之进一步革新发展。

北洋舰队的技术装备大大落后于日本联合舰队,无疑是这次海战失利的重要因素,其中差距最为明显,对海战的结果影响也最大的是火炮装备,以下暂不论军舰新旧、航速等方面的问题,谨从火炮技术本身略作分析。19世纪后期的海战,火炮是赖以攻敌、自卫的主要武器,经过统计,北洋舰队装备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共58门(如果不计算后期加入战斗的“平远”、“广丙”,则北洋舰队接战时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仅有52门),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则多达104门,几乎是北洋舰队的一倍,而在这数字中,北洋舰队装备的大多是射速缓慢的旧式架退炮,射速一般在45分钟1发,日本舰队则拥有67120毫米、150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射速在1分钟45发,日本方面曾估计战时的火力超过中国三倍以上,联系到海战时日军多次集中火力攻击某几艘中国军舰,实际对抗中的火力优势更大。此外,在100毫米以下的火炮方面,日本联合舰队也占据数量优势,北洋舰队共装备163门(不计算后期加入的军舰,则为135门),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数量为171门。根据日本海军战后统计的数字,海战中共发射大小炮弹20921发,以海战打满5小时计算,几乎没一艘中国军舰每分钟会遭到10发以上炮弹的攻击,这样的火力对比已经不是简单的差距二字就能概括的,日本联合舰队占有的完全是压倒性的优势。

单纯的火力密度数字之外,还有更为严重的弹药质量问题。前文我们已经知道,日本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完全使用了装填苦味酸炸药——下濑火药的新式爆破弹,击中中国军舰后不仅能造成人员杀伤,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可怕的火灾,这也就是海战中中国军舰屡屡起火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一点在中国以往的历史研究中,却被归结为是因为北洋舰队使用了快干油漆,由此证明这支舰队黑暗不堪,殊不知,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也使用是快干油漆应急涂装过军舰。与日本联合舰队截然不同的是,北洋舰队使用的弹药大部分是无法炸响的实心弹,除非击中敌舰的水线部位引起进水,否则击中目标以后至多造成少量的人员伤亡。北洋舰队中威力最大的弹药是开花弹,这种弹药当时主要依赖进口,然而户部禁止海军外购军火的命令使得北洋海军一度失去了这种弹药的供应来源,直到战前才应急由天津机器局仿制,但是仿制的弹药由于技术不过关,在弹药引信、弹箍加工等方面都存在质量问题,战时由于弹药需求孔急,才无奈之下将这些炮弹装运上舰,其可靠性可想而知。即使是这种北洋舰队内威力最大的炮弹,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爆破弹也存在质的差距,北洋舰队装备的开花弹弹头填充的还是黑火药,这种现代用于填充烟花爆竹的填充药,爆炸威力之小是可想而知的。不妨设想,残酷的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操作旧式的火炮,采用原始的瞄准方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命中了日本军舰,但是紧接而来的可能是命中的炮弹根本不爆炸,或者爆炸产生的破坏效果完全低于期望,而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军舰发射的炮弹如雨点般袭来,一旦命中往往就燃起熊熊烈焰,这种情况下对士气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逆境下,坚持作战近5个小时的军人,具有的又是怎样一种精神。

现代以来,由于海战的失利,一些研究者大都将责任归结为是军人素质太差,但是从火炮射击的另一个方面——操作熟练程度稍加对比,就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印象。首先是大口径火炮的发射速度,北洋舰队“定远”舰4305毫米火炮共发射120发,“镇远”舰4门则是97发,折合每门炮平均发射了30发和24发。而日本联合舰队“浪速”舰装备的2260毫米火炮共发射33发,同级的“高千穗”舰发射22发,折合每门炮平均发射16发和11发。北洋舰队“定远”级军舰装备的305毫米火炮属于旧式的架退炮,而“浪速”级的260毫米火炮则为装备了原始复进机的火炮,再加之305毫米炮本身的装填和发射过程要比260毫米火炮麻烦、费力得多,因此,260毫米火炮的理论射速先天就比305毫米火炮快得多。但是在实际战斗中,北洋舰队的305毫米火炮面临着炮手大量减员,不断而来的破片和火灾干扰,以及火炮本身被打坏、弹药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而其实际射速竟然大大超过日本舰队的260毫米炮,不得不说是与北洋海军官兵平时的训练程度以及战时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分不开的。更何况,“浪速”级巡洋舰是联合舰队中较高龄的舰只,舰员的训练水平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而新加入舰队的三景舰等舰的320毫米火炮的发射速率就更让人不敢恭维!

其次可以对比两国海军相同型号火炮的发射速度。北洋舰队“镇远”舰2150毫米克虏伯炮发射148发,平均每门发射74发;日本联合舰队“浪速”舰6门相同型号的火炮发射151发,“高千穗”舰6门同型炮发射89发,由于日本联合舰队军舰一般只有同一舷的3门火炮能够同时发射,因此折合每门炮平均发射50发和29发。与上述大口径火炮的对比情况类似,“镇远”舰与“浪速”级装备的150毫米火炮虽然同为德国克虏伯制造的1880式,但是制退方式却有差异,北洋舰队装备的完全是架退火炮,而“浪速”级装备的实际是采用1880式克虏伯炮管配合带有新式复进装置的炮架的混合体。因此,“浪速”级150毫米炮的理论射速要略高于“镇远”级装备的同型火炮。但是在实际的战斗中,“镇远”舰的150毫米火炮在遇到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射速却高于“浪速”级的任何一艘。而且需要特别注意一个事实,即“镇远”舰舰首的150毫米火炮在战斗中遇到故障而不能发炮,后半阶段的战斗实际只使用了一门150毫米火炮,而且在战斗的最后阶段,150毫米炮弹已经告罄。所以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可以看出“镇远”舰的150mm炮的射速其实比“浪速”级高出很多。

在近代海战中,火炮的射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兵的熟练程度,参照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洋海军官兵的战斗素养,尤其是两艘作为舰队主力的铁甲舰上的官兵的战斗素养,是大大地高于日本海军官兵的。(关于中日两国军舰火炮发射速度的对比,主要援引自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张黎源先生编辑整理的《黄海海战炮术统计》资料集)

明白了大东沟海战的胜利主要是一次新技术战胜旧技术的胜利后,关于北洋舰队海战失败的原因我们应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1888年取得了亚洲第一的桂冠开始,就被迫默守成规的北洋舰队,当面临1892年崛起的新的亚洲第一——日本联合舰队时,在技术装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对于主要是以技术装备为载体,充满技术角逐色彩的近代化海战而言,这种差距是致命的,它意味在两国的军人即使是付出了同样努力和牺牲,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中国以往关于北洋海军、甲午海战的某些研究,由于无法从技术上解释失败,而一味地将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笼统地归结为是海军军人的胆小无能,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而去寻找各种负面材料,黑暗化这支军队,仿佛替换一名提督、几名舰长或者是换一批军人这场战斗就能够获胜一般。但是客观地了解到北洋舰队此战无论在军舰的样式、航速,火炮的数量、射速,炮弹的供应和效能,甚至煤炭的质量方面都完全落后于对手时,我们无法想象,换一个提督、换几名舰长、或者换一批军人,能对这次海战的结局发生质的影响。军人诚然生来应当为战胜,不过有些战斗是军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取得胜利的,这就是技术的差距,越是近现代化的战争,越是富含技术含量的战争,这一点表露地就越为明显。当祖鲁人成批成批地倒在加特林机关枪下、当僧格林沁的铁骑被摧折在英法联军的大炮前时,历史已经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不再是光凭着勇气就能赢得战争的时代,而在这种情况下,军人战败的责任又是谁的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