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战后中国国贫民弱,生产落后,各行各业的资本主义改革是失败的,社会腐朽,经济水平低下,每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在《马关条约》的三年期限内赔款全部两亿两白银的,为此,只好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而列强向中国借款即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赔款的最后期限,清政府又要借款,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伊藤博文立即拒绝,清政府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进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取得了贷款权。至此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不少于7亿两。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夺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海关收入,使中国丧失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高利货下苦苦挣扎了三四十年,被高利货吸干了血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民穷财尽,丧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宝贵的资本金,以致中国没有雄厚的资本金向西方学习,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中国经济生产仍是落后,低技术的小作坊式家庭生产方式,只能生产低技术、低质量,质次价高的粗糙落后产品,不抵洋货的冲击,中国中小企业纷纷破产。中国社会长期腐朽落后,国贫民弱,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改革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中华民族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遭受空前的劫掠,国势进一步衰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自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才被世人饥笑为“东亚病夫”,从此以后,国家主权逐步丧失,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吞噬;在经济上列强拼命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极力向中国倾销各种商品,并以政治代款、设立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等方式对中国进行资本入侵;在文化上,主要利用宗教为思想侵略手段,毒害中国人的思想,刺探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特别严重的是,甲午战争后,列强以武力威胁、政治利诱等手段开始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强租军港、构筑炮台、修建军事基地,控制了南起广州湾,北至旅大的多个重要港口,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国门户洞开、藩篱尽失,京师腹地处于列强炮口之下的不利局面,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