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粹缜轶事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顾问、上海三联书店联谊会名誉会长、著名新闻出版界前辈邹韬奋的夫人沈粹缜师母因病于今年1月12日23时25分逝世,终年96岁。得知师母仙逝,无限悲痛,夜不成寐,想起了几年来多次去康平路师母寓所和华东医院病房看望她老人家和听到她亲切教诲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她一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勤俭持家,教育子女,尽力支持韬奋参加革命活动,为国事奔忙和写出宣传抗日救亡、反对专制独裁、针砭社会时弊,鼓励青年前进的文章;并在出版发行大量革命进步书刊,竭诚为读者服务,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沈粹缜师母在韬奋离开上海到重庆后,也携带子女经香港去重庆,先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介绍认识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并应宋的邀请参加难童的救济教育和伤兵的治疗救护等领导、组织工作,二人在合作共事中密切配合,相处得很好,做出了成绩,曾得到邓颖超的赞扬。后来师母到了香港,又在宋庆龄安排下与廖梦醒、倪斐君等同去仓库将向各界募捐到的物资,如抗日根据地急需的医疗器材和医药用品等清理分类,做好运送准备,顺利地输送到前线和后方去,为抗战救国出了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应宋庆龄邀请参加中国福利会工作,尽心尽力为少年儿童谋福利。在密切交往中,她与宋庆龄的友谊和感情更加深切。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师母专程去北京日夜守护在宋的身边,既照顾宋的病,又相互诉说心里话。宋曾向她谈过不少长期隐藏在心底深处的话,最突出的是对妹妹宋美龄的思念之情,很希望美龄能回祖国来,姐妹重逢畅叙衷肠,并看看大陆的情况。她还说如果美龄回来,要求能代她做好接待工作。当时师母曾安慰她,表示美龄如回大陆,一定好好接待。遗憾的是宋美龄至今滞留美国没有回来,而她的姐姐宋庆龄已故世十多年,现在经常思念她的沈粹缜也仙逝了。宋美龄若在大洋彼岸得此信息,想来会深切感叹!对此我们更希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使两岸同胞都得团聚。
沈粹缜师母晚年虽体弱多病,但对国家大事仍很关心,对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十分重视。当南浦大桥建成通车时,老人家兴致勃勃地由护理人员陪着到大桥上来回参观,看后非常高兴地说:“经济建设发展快,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一定会不断提高”。她对我们三十年代生活书店的老同事非常关心,我们每次去看望她,老人家总是要大家围坐到她的身边,亲切地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并要保姆取来水果、糕点热情招待。北京的老同事张明西来沪探亲,专程去康平路看望师母,老人家问起北京邵公文、薛迪畅等同志的情形,热情地把刚拍好的照片分送给大家。当时她曾要保姆扶起来坐在轮椅上用笔签名,我在旁边怕老人家太累,曾劝她不要签了,但她仍坚持把几张照片都签好。办事认真,使我们很感动。广州有位老同事苏锦龄到上海,也去向师母问好,并对她说:“广东的三联书店同志都很想念您,祝您健康长寿”,师母听了笑着说:“等我身体好一些,一定去广州看望大家”。体现了老人家对同事们的关怀。师母对老同事的生活情况经常关心,当她听到老同事毕青的住房问题发生了困难,就亲自写信给有关部门,说明情况,要求照顾,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使毕青同志得以安度晚年。
1988年,上海成立了三联书店联谊会,大家推举德高望重的沈粹缜任名誉会长。当吉少甫、方学武、毕青等去华东医院看望师母并向她汇报时,老人家满面笑容,高兴地说:“上海成立三联联谊会是一件好事,今后可常常见面加强联系,交流情况,促进友谊”又说:“希望联谊会及时组织力量,编写出三家书店的店史,并帮助各位老同事写出有关书刊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回忆录”。当她听到联谊会会员中不仅有老同事,而且有不少年轻的书店工作同志参加,就说:“这很好,有了接班人了”。这句话体现出老人家对联谊会未来工作需要有人接班的远见。
1990年11月5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隆重纪念韬奋先生诞辰95周年,上海的纪念会是在锦江饭店的礼堂举行。那天师母也亲自出席,坐在轮椅上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并且发言谈了韬奋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写作和出版了众多优秀图书,竭诚为读者服务,从而培育出大批革命干部和新闻出版方面的人材。她认为韬奋精神和优良传统一定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那年11月6日,我们三店十多位老同事又到康平路去向她祝贺90岁生日,老人家同大家谈起了家常话,提到韬奋生前始终保持清廉俭朴,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都严格要求毫不马虎。这番话给大家很深的启发教育。
现在,高风亮节的沈粹缜师母与世长辞了,但是老人家慈祥善良,端庄朴实的印象将永远留传人间。
卢湾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