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通信的开拓者吴佑寿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363885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5年01月20日

电子学家、教育家吴佑寿

发布时间:2015-01-20 18:10:4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技术、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为培养电子学人才和发展中国数字通信和汉字计算机识别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佑寿,曾用名吴武烈,日出生于泰国曼谷一1925年7月14日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华侨商人家庭。祖籍广东省潮安县(现潮州市),父吴稳昌,有子女九人,鼓励佑寿读书,日后显亲扬名。他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秀。原就读于曼谷中华中学,1939年当地政府关闭所有华文学校后,偕弟佑福离泰国去香港,先后在岭英中学及岭南大学附中就读。年日本侵略军南侵,港九沦陷,海外华侨饱受多重压迫之苦。他痛恨日寇侵凌,山河沦丧,报国之心弥切,又偕弟返回内地。1943年他毕业于广东梅县梅州中学,同年入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在学一年,因志趣不合,对重庆政府贪污腐败,消极抗日,尤为不满。在家庭经济资助断绝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转学,辗转周折,考入西南联大电机系。抗战胜利后,联大各校相继回迁,吴佑寿随清华大学返迁北平,积极参加历次爱国学生运动,更认清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本质,对欣欣向荣的解放区,热切年向往。1948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电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他放弃出洋深造机会,留校工作,参加护校活动,专攻电信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吴佑寿在清华大学参与筹建无线电工程系,1952年该系正式成立,次年任系秘书,协助正副系主任孟昭英教授和常迵教授,借鉴苏联高等学校教育经验,制订出无线电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同时,积极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无线电基础》、《电子管》和《脉冲技术》等多种苏联教科书,及时为中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他还热心于无线电科普工作,编写了《无线电基础知识》、《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通俗读物,对中国业余无线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吴佑寿在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前沿从事开拓性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中国率先开展数字通信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所创建的科研组也未停止过科研工作。1969年秋,无线电系内迁到四川绵阳,他在参加繁重的基建劳动之余,仍致力于数字通信的研究,并经常深入工厂,作调查研究,根据国外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现状,提出加快发展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的建议,亲自承担了供卫星通信和远程输气管道通信需要的数字微波通信机和无人值守微波接力机的研究。
吴佑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振兴中国电子事业为己任。他常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承担起重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重任,担任常务副系主任和系主任,并兼任图象信息教研组主任。不仅在专业设置、学科方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且深入教学、科研第 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丰硕成果。
1984年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次年任院长,在五年任期内,锐意改革,提出多项建议和实施方案,得到学校和教委的重视,为完善中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起了积极作用。1989年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博士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年中国通信学会成立,吴佑寿先后任该学会第一、二、三、四届副理事长。年受聘为国际无线电联盟)电路与系统学组理事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1990年起,走上国家教全国委员会委员。委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征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