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周三(巩军建)
5点30分,起床。天已大亮,凉气习习,万里无云。
洗刷。40分,从岳父家骑车往学校去——岳父生病,去外地看病,需要一个月,家中暂时无人,我每天要去瞧门。
50分到校。今天我与闫主任负责后楼教学区值班。打开值班室门,通过监控系统初步观察各班情况。
2分钟后到八(3)班,上早读。我是该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班内赵瑞芳同学生病请假,这周一直没来。他爸爸和我是朋友,典型的汉子,朴实、能干、顾家。每天早上骑车走10多公里到县城月亮湾工地干建筑,晚上回家。这个时候应该差不多到了县城。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吧!话通了:“瑞芳病好了,上午就到!谢谢老弟关心!”老友话语好温馨,我心也放下了。
6点,第一节早读铃响。
进班安排今早读语文任务,班内巡视一周。
出班,到各班巡视一周。正常。
10分,回到八(3)班。找王继峰、代梦琴、时奥迪、赵晓丹、冷朵5名学生黑板前默写古诗文。王继峰、代梦琴、赵晓丹这段时间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老走神,敲敲麻骨。时奥迪聪明精怪,但不够踏实,需要时时鞭策。冷朵眼疾,落课较多,检查自习掌握情况,以便指导。下课前5分钟,大家评议5名学生默写情况。分别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冷朵很是感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很好默写,而且她全靠自学,就把“见”字写成了“现”字。全班为之热烈鼓掌!冷朵泪眼潸潸。
10分,英语早读。到各班巡视一周。我们的老师真敬业,还是正常。八(5)、八(6)班的英语老师杨敏,昨晚夜自习在办公室备课至放学,今早又提前到办公室。不易,敬。
回值班室,坐在监控系统前,时时观察各班情况。
7点10分,早读放学。旗台前负责签到。孩子们按楼层次序下楼,秩序井然,个个如今天朝阳,笑靥如花。偶有同学请假,签了请假同意证明。
25分,闫主任接班。闫主任今年50岁了,但爱锻炼,很有活力,看上去不到40岁。今天穿着运动装,更显年轻了。“阿建,回去吃饭吧!”闫主任和我说话,就是一位大哥哥,一向很亲切。
到家,妻已把饭做好。全家围着桌子吃饭,儿子边吃边问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和妻都“相当配合地认真”回答着。40分,儿子所在学校的预备铃声响起。儿子听后,边做着鬼脸,边快速扒饭。随后把饭碗一扔,“妈妈,我吃好了,上学去啦!”声音和动作同时做出,一气呵成。茶杯、书包,一手一样,扬长而去。妻8点上班,她也加快了速度“我走啦!”也扬长而去。
哈哈,就我一人,还有满桌狼藉杯盘、剩饭残羹。咱的义务呀——能外推吗?统统拿下!三下五除二,明桌净几,瓦缶胜金玉呀!洗脸、漱口,完事。上班!
上午。刚预备,赵瑞芳到。值班。
下午。值班。
第三节上课,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至“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发现一问题:朋友既然踏“暮雪”离开,说明军情紧急;既然军情紧急,明知着急要走,为何还要“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多误事呀!学生亦迷茫。我分析,作者是边塞大诗人,应该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应该是我们,包括资料分析有误!那该是如何解释呢?不外有这几种情况,一是“中军饮酒”与“君去”不是一天。从上下诗文看,“北风卷地”、八月“飞雪”是常态,“中军置酒”、“胡琴琵琶”亦是常态。第二天或改天送客,为何不可?但从语义看,作为上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是紧承句,应该是一天,所以这种看法很牵强。二是此句本来就没问题。既是军情紧急,又是“暮雪下辕门”。古人饮酒奏乐送行是常事,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饮酒误事。它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再说,古人的生活节奏应该很慢的,举行简单的仪式再离开,不耽误军情。切不可用现在观点来衡量。白居易《琵琶行》不也如此吗?嘿嘿,不过白乐天不紧急而已。但《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与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人家荆轲刺秦紧急不?不也照样奏乐送行吗?但如果今晚不走,非要等到第二天走,估计那就是“贻误军情”了。这个较通。三是“暮雪”的“暮”不是黄昏,可以理解为雪大天昏。是大雪过大,以至于大白天就像黄昏一样。但又有牵强。四是“暮雪”的“暮”不是时间概念,只是作者渲染离别气氛的词语。我当时上网查询,很有幸,《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6年第5期包平东《纷纷暮雪下辕门新解》中与此观点类似。原文摘录如下:
……
其实,这一切都可归结到“纷纷暮雪下辕门”上,关键是如何理解“暮”字,“暮”可解释为日暮时分,即黄昏,但在这里把它看作一个时间概念是不准确的。《 白》 诗是一首送别诗,江淹在《 别赋》 中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见,离别是让人伤感的事。尽管这首诗脱出了俗套的离愁别恨,但与友人离别的惆怅之情依然萦绕在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惨淡”既是雪天的实际景象,又揉进了诗人为送别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同样,诗人又用一个“暮”字渲染了一种“伤离别”的气氛。
“暮”字揉进了作者的情感,渲染了特定的气氛,我们可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找到佐证,如王维的《 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金圣叹先生评曰:“首句曰‘猎天骄’,则是三句皆写猎也,殊不知首句曰‘猎天骄’,则是三句皆写天骄也。看他白草连天,便是野火连天,先已不可向迩。三、四承之,写其驱马射雕,再加‘暮’字、‘时’字,便可见闪忽无常… … ”;又如韦庄的《鹧鸪》 :“南禽无侣似相依,锦翅双双傍马飞。孤竹庙前啼暮雨,泪罗祠畔吊残晖。”且看金圣叹先生的评点:“此为写鹤鸽,为写自己。为写鹤鸽无依,故来傍马;为写自己无依,故欲鹤鸽来傍。三、四,‘暮雨’‘残晖’,已极幽怨,又着‘孤竹庙’‘泪罗祠’… … ”
无须累赘,“暮”字不能仅仅看成一个时间概念,它带上了作者的情感,为诗歌的意境渲染气氛(当然要看具体的语境),“纷纷暮雪”也不例外,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黄昏时分,外面大雪纷飞”,它是作者为送别友人而创设的一个意境。
他举的这些例证似乎都有牵强,因为这些例证都不能排除“暮”字作为时间性概念的本质。所以我给学生推荐的分析观点是第二种。
20点20分,刚下夜自习,妈妈电话,弟弟的孩子生病了,发烧。弟弟、弟媳长年在外打工,妈在老家给弟弟照顾孩子。老家距离医院4公里。给闫主任交代后,骑车,接侄子到医院。医生检查,普通感冒,无碍。按时吃药,多喝开水。带侄子回学校家中,21点25分。安排妻,遵医嘱。
40分,学生已经入睡,热闹一天的校园总算安静下来了。
三座寝楼,无有声响。到男寝查看本班两个男寝,23个孩子都已进入梦乡。蹑脚出门,管理员李洪臣老师还在管理室门口站着,观察学生休息情况。小声寒暄几句。
走,去瞧门了。
仰首,月如钩。初夏,清香之夜,月色如水。深呼吸,凉风拂面。
2013年5月15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