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17775031
本馆由[ Fenny ]创建于2012年06月27日

先生远去 思念绵长

发布时间:2012-06-29 22:58:42      发布人: Fenny
先生远去    思念绵长
——缅怀肖景星老师
 
前不久,南平二中的陈益馨老师电话告诉我:“肖景星老师去世了。”乍一听这消息,我不由愣住了,同学们还盼着跟他相聚,想再听听他睿智而风趣的高论呢,苍天怎么竟这样无情!
陈老师说,肖老师生前留下了许多手稿,准备出书,但还没有实现就撒手人寰。他的子女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准备整理出版。作为肖老师的学生,我在悲痛的同时,也想拿起笔,写点东西,缅怀我们大家敬重的肖老师。
几天来,我与几位同学点点滴滴地回忆着30多年前的一幕幕,肖景星老师的许多言行又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脑海。那因远去而淡淡的记忆,又陆续涌上我们的心头。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亿万青年被压抑了十年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纷纷报名上大学,连续几年,考生都在千万上下,可招收的学生仅二三十万,一时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填补十年造成的损失,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也为了满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顺应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教师提高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福建师范大学开始复办函授教育。1979年2月,文革后首届五年制中文本科函授班开班。我们就是那时肖老师的函授学生。
对于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来说,能够参加函授提高学习,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我们年轻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需要养家糊口,也无法丢下工作脱身继续上学,想求学,只有报考在职函授。1978年10月间,南平地区十个县市的几千名考生,就是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态接受了福建师大的招生考试。在1979年2月举行的开学仪式上,我们发现,在几千名考生中,才招收116位函授生,大多数学员是40岁到50岁的中小学教师,最老的一个已经59岁。当时30出头的学员,算是少数年轻的。
第一年开设的《文学概论》课,就由肖景星老师担任。
有几件事,肖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
肖老师平易近人,同情函授学员。他把我们当朋友、当兄弟、当同行对待,没有“师道尊严”,从不居高临下,课余时间,经常跟我们聊聊天,拉拉呱,到我们住的宿舍,问我们生活,关心我们教学生涯。那时我们在建阳地区教师进修学院面授,住的是上下层大通铺,一个宿舍五、六十人。他一来,大家就围在他旁边,彼此间毫无隔阂。他是福州人,凡是方语能相通的,他都用福州话跟我们拉家常,就像老朋友似的,十分亲切、温馨。
1979年时,肖老师大约也就40岁左右,看着我们这些大多年龄与他相仿的学生还在苦苦求学,他用福州话戏称我们是“老童生”,是患了“尾症”的人,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被家庭、社会和环境所局限,已经无太多路可走了,只好兼顾工作、学习、家庭,身背重负走这条辛苦的函授路,表达了他对我们境遇的极大同情。
肖老师的课程一年后就结束了,他很少再出现在我们中间,可在1983年的上半年,他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他是来参加监考的。其时,我们的函授学习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工作、家庭负担的加重,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为了排遣苦闷和宣泄情绪,有天晚上,个别同学在宿舍里小声地哼唱起《苏武牧羊》。悲怆的情绪,引发了全宿舍男学员的共鸣,大家跟着越唱越大声,从《苏武牧羊》唱到岳飞的《满江红》,又唱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再唱到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歌声透露出了些许苍凉、丝丝悲怆。肖老师听到歌声,很快来到我们中间,笑问我们哪来的兴致。当他了解了我们的心情后,鼓励大家说,你们坚持了四年,实在不容易,现在快毕业了,曙光就在前头。还安慰我们说,“你们函授生的水平并不低,你们的考题,有的难度还高过全日制学生。你们不要自卑,一定要坚持到底。”在肖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有89位学员坚持完成了学业,按时拿到了文凭。
1984年1月份,我们这届学员毕业,肖老师因有其他任务,没能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1998年5月1日,在南平师专工作的陈豪同学,邀请函授班的全体老师与同学欢聚,畅抒函授毕业15年来的苦乐情怀。肖老师很高兴地莅会。在告别晚会上,他高声朗诵了一首诗——“老的歌最好听,老的酒最好喝,老的朋友最知心,我与同学相交二十载,推心置腹难忘怀……”可见,肖老师始终把我们当作朋友,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关心。
肖老师有很强的学识魅力和高超的授课艺术。他讲课从不落坐,一讲半天,始终笔直站着,滔滔不绝。课堂上,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他的课堂容量很大,很饱满,经常是讲得满头大汗,连口水也忘记喝;下课也不休息,忙着回答学员的疑问,或与学员共同探讨问题。肖老师的语言特点很鲜明,他不仅声音洪亮,一百多人的大班,不用麦克风,大家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语速缓慢,字字清晰不误。我们听得入耳入心。
肖老师面慈心善,讲课有板有眼。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他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可自己却不喜形于色,讲到关键处,他往往欲语又停,给大家造成悬念,就在大家急不可耐的时候,他突然打开话匣子,一气呵成说下去,使大家提起来的心,一下子松下来。记得肖老师在分析文学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举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打油诗。他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因避雪,一个书生、一个地主、一个农民、一个乞丐突然在亭子里相遇到一起。书生为了显示风雅,提议作诗,每人说一句。农民看到眼前纷纷扬扬的大雪,想起“瑞雪兆丰年”的吉兆,就脱口吟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书生深受荼毒,硬将丰年与皇恩扯上关系,马上接口吟道“这是皇家瑞气”。地主心想,自己家里有钱有粮,不愁吃不愁穿,管它大雪怎么下,就不慌不忙吟道“再下三年何妨”!乞丐一听,吓了一跳,照这样再下三天,不饿死也要冻死,再下三年那还了得?心里一急,顺口冲出一句“放你妈的狗屁”。短短的四句诗,肖老师就把文学的社会属性诠释得非常精辟透彻。
听肖老师描绘精彩的故事,我们都忍俊不禁,可看他,却不动声色。比如,肖老师在分析《儒林外史》的特色时,举了广东高要县的汤知县大热天惩处偷鸡贼时将鸡绑在偷鸡贼头上,处罚宰牛人时将几十斤的牛肉挂在宰牛人胸前的离奇刑罚,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一脸凝重;他讲析严贡生讹邻家的猪,将云片糕说成良药而诈船家,在弟弟严监生死后强行过继二儿子的丑恶嘴脸时,活灵活现却不苟言笑;他讲到吝啬鬼严监生因点两根灯芯死不瞑目时,边背诵小说,边高高地伸出两根手指……台下的我们,每每被他的述说和神态引得笑声一片,轻轻松松地记住了许多作品的神来之笔,所以,大家特别喜欢听肖老师讲课。
肖老师博闻强记,满腹经纶。关于这一点,我们学员的印象太深了。我们还清楚记得几件事。在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他举了两个章节:一个是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一个是第六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肖老师可以一口气把这好几千字的两个片段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将林黛玉、贾母、刘姥姥、王熙凤的一举一动,分析得透透彻彻。在评析《儒林外史》中广东高要县汤知县的圆滑、范进的虚伪、严监生的吝啬、严贡生的狡诈时,他可以从《儒林外史》的第四回一直背到第七回,把一个个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形象说得淋漓尽致,并且还将严家两兄弟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进行比较,评析中外吝啬鬼的异同。在讲解曹操多疑杀吕伯奢、武松斗杀西门庆、陆游与唐婉的凄婉爱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也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原文整段整段地顺口而出。虽然有些故事情节我们耳熟能详,但也只能说个轮廓,没人能仔细烂熟于心。
听肖老师的课,我们都吃惊于他的非凡记忆力与学识。毕竟40多岁的人了,还有这等本事,可见他学问之深,功力之厚,治学之严谨。
肖老师关心学员,善于助人成功。我是受惠者之一。记得1979年4月份第一次面授结束时,肖老师布置了几道作业由同学选做。我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分析这首诗的艺术与思想特色,没想到,居然被肖老师选中,刊登在《中文函授》刊物上。这是函授学员的文章首次被选用,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
肖老师就是这样有心鼓励与提携学员的。在肖老师与其他老师的鼓励下,大家下决心学好函授课程,不论是我们同学工作多忙,或是身体多不适,或是家庭多拖累,我们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认真学习,深怕让肖老师失望。
福建师大对首届中文本科函授学员特别重视,派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许多老师都是饱学之士。在老师的关心、影响下,全体学员刻苦学习,努力增长才干,毕业后基本上成了南平地区的中学骨干教师,绝大部分学员担任了学校的各级领导,有的还成长为党政部门的领导与专家级的人才。可以说,在这些函授老师中,作为首任教师的肖老师,对学员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肖老师古道热肠,乐于成人之美。1992年4月间,南平地区教育局委托南平师范函授部举办全区十个县市的小学骨干领导提高班,旨在提高学校领导的人文素养与管理水平,参加培训的同志都是小学校长、教务主任,上级要求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授课。当时在南平师范函授部工作的刘立人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肖老师。他约我一起去请肖老师。那天,肖老师正在师大文科大楼给学生上课,我们就等在教室外面。下课后,他一眼认出我们这两位分别了多年的“不速之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他听完来意,知道学生需要帮忙时,毫不迟疑地一口答应挤出四天时间去上课。
肖老师来南平师范后,学校原先安排他在宾馆吃住,但他婉拒了,坚持在学校办公楼住,在食堂就餐。他说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员沟通,了解学员的需求和对讲课的反应。肖老师对教材已经是相当熟悉了,但他精益求精,每天晚上还坚持备课到十一二点,第二天上课前总要温习一遍授课内容。一连四天,他不停地讲课,声音都嘶哑了。他的课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生动和幽默,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听课人,许多人连厕所都舍不得上,坚持听到下课。大家动情地说,“听肖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真舍不得离开教室一步,生怕少听了一句。” 
他的课受到一致的赞誉。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参培学员。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给全体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恒的记忆,成了学员为师的楷模,尤其是他丰富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让学员无比佩服,受益匪浅。
从函授毕业30年来,我们同学与肖老师时常保持联系。2005年,肖老师来厦门女儿家小住,他知道我已经从南平调厦门工作,特地打电话邀我去他家做客,盛情款待。肖老师因身体原因早就禁酒了,但他为我破了例,说“今天高兴,不管那么多了。”
他对我们这一届函授学员的感情很深,不仅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连我们子女的情况都过问。只要学员有需要,他都乐于出手帮助。有一位在省音协工作的同学,经常将写好的歌词拿去请他指点;有一位在闽北某中学任教的同学,女儿大学毕业,想留在福州工作,肖老师跑东跑西,调动他的人脉关系,帮助她实现了愿望;好多同学的论文请肖老师帮助润色、把关;还有许多学员,有困难找肖老师,他都真心诚意鼎力相助。肖老师的真诚、热心,赢得了我们学员的爱戴。学员们都把肖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和兄长。大家一说起肖老师,都感激不尽。
我退休后曾到一所民办高校工作。2010年初,肖老师还特地从福州打电话给我,关心我退休后的工作情况,说再过一段时间他还会来厦门小住,到时再好好聊聊。南平的同学听说了这事,大家还提议,等肖老师到厦门后,我们一起去厦门与肖老师好好聚聚,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就是没有等到肖老师来厦门的消息,前不久,竟等来了这样的噩耗,怎不令人痛心!
同学们听到肖老师的不幸,都为失去一位好兄长式的老师而感到十分悲痛。
肖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却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治学精神与古道热肠,将永远激励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先生虽远去,感念永不忘。人格与学识,激励后人长!
 
 
1979级福建师大中文本科函授生 陆学贤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