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党员——巨粉娥
来源: 时代先锋 08-04-12 21:15:09
记扎根农业战线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巨粉娥同志的先进事迹
陕西省长武县植保站原站长、高级农艺师巨粉娥同志,参加工作
27年,牢记党的宗旨,长期扎根山区,情系三农,一心为民,始终战
斗在农业生产和植保专业技术研究推广第一线,把毕生的精力无怨无
悔地奉献给了植保事业。2004年6月17日,她因公出差从西安返回途
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4岁。
巨粉娥同志的一生,立足本职,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产
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带领下,长武县植保植检站先后获
得市以上科技推广、研究成果奖44项,被评为全省“十佳植保站”和
“全国病虫测报先进集体”,她个人先后26次获得国家、省、市成果
奖励,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被国家农业部、科
委、人事部、水利部、林业部、农发办等六部委授予“全国农业科技
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推选为省第十次党代会、第十次妇代会代
表。
她的短暂人生,留下了一行坚实而闪光的足迹,这就是:忠实地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彻底做一个纯粹、永葆革命青春和
时代精神的共产党员。
农业生产的“保护神”
1950年8月,巨粉娥出生于长武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她从小爱憎分明,积极进步,1974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
在入党誓词中写到:“我时刻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不论在任何
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死而后已。只要自己还有
一口气,也要为党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同年10月,
她被西北农学院植保系录取,从此,和植保植检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7年1月,她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心甘情愿地做了一名最基层的农
技人员。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巨粉娥,靠一辆破旧的加重自行车,跑遍了
全县三个塬面14个乡镇、705个生产队的883条支毛沟,详细掌握了全
县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等主栽作物及苹果等经济作物病虫害的发
生规律,详尽地拿出了测报、检疫、综防、试验、示范等技术要求与
推广规范。
1981年,是长武县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年,这年夏
天,全县麦田粘虫大面积发生,3厘米长的粘虫在大田里白花花一片,
形势十分危急。巨粉娥连续几天跑遍了全县所有示范田块,很快把一
份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病情报告送到了县领导的案头。县政府
据此拨出专款,进行化学防治,并组织干部群众下田捕捉、抢挖防虫
沟,使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当年夏秋两季挽回粮食产量180万公斤,
渴望温饱的农民第一次感受到了联产承包的丰收和喜悦。
巨粉娥常给站上的同事说:“植保工作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做好植保工作,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
有真才实学。”她自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研究。
一次,她去15公里以外的枣园乡调查虫情,要为第二天县政府召
开的有关病虫害的专题会议提供依据。由于时间太紧,择近路小道前
行。行至半路,突然天降大雨,路面湿滑,一下子摔倒在地,自行车
掉进了深沟,自己也顺着山坡向下滑去,情急之中抓住了一根藤蔓,
才挣扎爬上了山坡。带着满身的伤痕和泥水,她捡来一根树枝拄着,
一拐一瘸地调查完虫情,又连夜在村民家中赶写报告。第二天一大早
赶回县城,终于在开会之前把病虫害防治的材料交到了县政府领导手
中。
长武县是我省的西北大门,也是农作物病虫害传入我省的主要通
道和多发地,1984年以来,长武县小麦多次发生罕见病情,经常出现
大片变黑枯死。1991年,发病面积达12.4万亩之多,占麦田总面积的
61.7%。为了摸索防治办法,巨粉娥与站上的同志整天带着干粮,没
黑没明地在田间取样,常常半夜回到家中,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又得
起床,与随行同志扛上近30公斤重的土样,换乘几次班车赶到杨凌车
站,再扛着走二三里路,到中国农科院陕西分院作分析化验。
小麦条锈病是我省小麦产区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每年秋季甘肃陇
东地区小麦下种后发病,经由长武一线向关中蔓延,在关中越冬,春
季大面积发生。为此,巨粉娥参加了陕甘宁省区联合研究攻关的课题。
为了证实自己关于小麦条锈病病菌孢子是通过气流传播的猜想,她每
天爬上县农技站的四楼楼顶,再爬上10多米高的铁塔,在上面放上玻
璃片,涂上凡士林,捕捉病菌孢子,然后进行培养、镜鉴。经过40多
天的努力,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又提出了系统的防治措施。
1985年,她的这一课题研究获甘肃省农业厅技术改革一等奖,1986年
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根据研究结果,她建议在条锈病高发区
推广“131”抗病小麦型品种,使渭北及甘肃陇东推广面积达100万亩
以上,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巨粉娥始
终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执著追求,
从一名技术员逐步锻炼、成长为全省著名的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
她常说:“搞科学研究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来不得半点马虎。
任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都关系着广大农民
群众的切身利益。”2003年,县上进行有害生物普查,巨粉娥要求农
技人员每人下乡调查3次,采集5个标本。有个别技术员采回病果标本
后未及时处理,使标本枯萎、烂掉,因失去鲜状而无法进行研究。巨
粉娥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扣发了每天每人3元钱的下乡补助费,
而且连花掉的200元车费也让其自己掏腰包,不予报销!
巨粉娥先后多次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业科学研究院等教
育科研单位深造学习,赴新疆、山东等病虫害防治先进省、区考察学
习全蚀病、小麦一号病、苹果蠹蛾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同时又非常重视站上其他同志的学习。在她的带领下,县植保植检站
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成果惠及陕甘两省。她还通过集中授课
和工作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长武县培养出了一大批不同层次
的科技人员和农民“土专家”,使全县基本做到了村、户有能人,乡
镇有专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巨粉娥始终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的
疾苦挂在心头。她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通过自己实
际行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长武工作的27年中,
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正当吃饭时候,只要群众来个电话或上门求教,
她都会立即穿衣起床或放下饭碗,赶到田头查看灾虫。家里她的常客
都是那些朴实的农民,堆放最多的就是这些残枝烂叶。她常对大伙说:
“农民是咱们的衣食父母,植保工作就是为农民服务。”
1991年,长武县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倡导大面积栽种经济作
物烤烟。由于群众缺乏种植技术和烘烤经验,大多数人不愿种,推广
难度大。巨粉娥便找到姜曹村有名的土“秀才”鱼长有,动员他种烟。
在巨粉娥的耐心劝导下,鱼长有带头种了4亩烤烟,当年村上10多户
群众也跟着种了烟。于是,巨粉娥又在姜曹村落实了一块试验田,亲
自搞实验,指导群众按时除草、施肥、打顶、抹杈、喷药、烘烤,年
底,老鱼的4亩烟卖了4200多元,扣除成本赚了2700元。第二年,不
用人督促,群众就纷纷种起了烤烟。老鱼连种了4年烤烟,经济上翻
了身,家里盖起了5间平房。4年里,巨粉娥与这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当得知巨粉娥不幸遇难消息后,鱼长有用那双握了一辈子锄头的
手,以庄稼人特有的质朴语言,写下了上百行的长诗和数万字的剧本,
来表达对这位恩人的怀念。
相公镇秦家庄村65岁的李世岳老人在巨粉娥的帮助和指导下,已
成为当地务果能手。如今一提起巨粉娥的名字,他便难掩悲伤之情。
老李家早先有5个孩子,老伴常年有病,就他一个劳动力。前些年,
年年缺钱少粮,衣食不饱,是村上有名的贫困户。1983年,他承包了
镇政府农场的75亩地,建起了50亩苹果园。从那时起,巨粉娥每年都
要来他的果园三四次,查看病虫害,指导打药和作务。1995年夏天,
老李的果园树叶发红,干枯脱落,去找巨粉娥寻求良方。她二话没说,
骑上自行车一起到了15公里外的秦家庄村。查看了果园,确认是红蜘
蛛病,给他开了用哒嗪酮防治的方子,又查看完村上其他的果园。天
已经黑了,老李留她住下明天回去,她不肯,留她吃饭再走,也被拒
绝了。这一年,全县第一个苹果专业村秦家庄村苹果大丰收,老李家
亩产达到了4100公斤,当年仅农林特产税就缴了近5万元,老李感慨
地说:“20年来,老巨来我果园的次数我都记不清有多少了,没在我
家吃过一顿饭,没收过我一分钱的报酬。我每次去县城找她,她却端
茶呀,倒水呀,还留我吃饭。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粉娥
真是咱庄稼汉的贴心人!”
相公镇胡家河村1994年开始发展大棚菜,但村上农民普遍文化程
度低,缺乏防治病虫害专业技术。村党支部书记胡小宁找到巨粉娥,
她立即来村上逐棚查看,取土化验分析,指导配方施肥。又邀请西北
农学院的教授给村民举办讲座6次。还多方筹资,组织村民到泾阳、
三原参观学习。在她的不断帮助下,胡家河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
年的650元增加到2003年的2210元,菜农们敲锣打鼓给巨粉娥送来了
锦旗和感谢信。
巨粉娥同志总是把全县农民的庄稼长势、病虫情报、经济效益挂
在自己的心头,一年四季,顶烈日,战风雨、踩泥泞,冒严寒,奔波
于田间地头。2003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巨粉娥的劲头更足了。
她一边组织大家学习,一边加大自己的工作量,坚持每月到村上给农
民上3次技术课,从不间断。先后多次垫支为群众捎种子、买农药,
手把手为农民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长武的沟沟坎坎、山山峁峁,到
处都洒下了她的汗水。
苹果生产是长武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总面积达15.5万亩,但近年
来果树常发性病虫害达46种,稍有疏忽,就严重影响果质、销路和群
众的收入。为了保护苹果生产安全,巨粉娥带领全站同志对全县果园
实行定点监测预报,培训果农50多场次,使全县果农的防虫意识和技
能不断提高,做到了早发现、早防治,有效防治率达到80%以上,苹
果商品率提高了20%,年均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为了加快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环境建设步伐,节约生产成
本,增加农民收入,巨粉娥采取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为
广大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使该县苹果示范区的农药使用量减少30
%,打药次数减少2-3次,农药残留量基本达标,优质苹果率达到90
%以上。
2004年,是巨粉娥最忙的一年,也是长武县小麦、油菜、玉米、
烤烟、大棚菜、苹果等作物取得全面丰收的一年,农民群众说,这也
是巨粉娥最后一次留给长武人的丰收礼物。
扎根山区绘人生
巨粉娥同志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
上默默无闻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带领县植保植检站全体职工常年
扎根山区,坚守基层,艰苦创业,不懈奋战,改善基础设施,改进测
报技术,加强检疫执法和农药管理,强化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逐
步实现了长武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
了重大贡献。
1985年她出任县植保站站长时,站上一穷二白,没有一台检测仪
器,没有一份测报资料和标本,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经过18年的
艰苦努力,如今站里有了标本室、检验室、药械室、微机室、阅览室,
添置了显微镜、干燥箱、培养箱、虫情测报灯、农药残留速测仪等先
进的检测仪器,还配备了检测用的微机、刻录机、数码相机和一辆面
包车,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测报处联网,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信
息网络化。2004年,站上又在县城中心街建立了植保技术服务咨询窗
口,进一步为农民科技服务提供了方便,这一切变化,样样浸透着她
的汗水和心血。
巨粉娥先后有四次离开长武的机会,都一一放弃了。1977年1月,
她在西北农学院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人又厚道本分,学校决定让
她留校,她毅然回到了县上;1978年至1982年,巨粉娥爱人李庚生工
作的华北油田第五指挥部,先后3次发调令要她到油田农业处工作,
她决意不走,无奈之下,爱人只好放弃了收入颇丰的油田工作,调回
了长武县,承担起了“贤内助”的角色;1985年,甘肃省平凉市农科
所面对严重的虫害,急需业务精的同志挑大梁,便把目标锁定在了陕
西长武的巨粉娥身上,以优厚的待遇为条件,多次派人来与她商谈,
她婉言谢绝了;1987年,咸阳市烟草公司刚成立,巨粉娥的一位老上
级出任领导,深知巨粉娥的能力和为人,想调她到咸阳去工作,她又
一次回绝了,她离不开自己神圣的事业,更离不开这鹑觚故里、咸阳
古塬上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
提起母亲,巨粉娥的女儿李瑛哭诉了一件事:2001年,她上大学
毕业了,心想母亲在县上工作多年,大小也是个单位领导,认识的人
多,还是省、市党代会代表,两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有全国先进
个人的光环在头上,常与领导一起开会,再说长武县许多教师都是中
专毕业,自己读完了大学专科,求母亲给县上领导说安排个教师岗位,
应当不成问题。没想到她刚一开口,就遭到了母亲的回绝:“你有文
凭,应该自己去闯,我不好给领导张这个口。”母亲的“绝情”,让
她十分伤心,一气之下离开了陕西,去河北邯郸应聘当了一名中学教
师,一去3年没回来。去年6月17日,当她接到家中的电话赶回长武时,
再也无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她一遍又一遍地哭叫着:“妈妈,你一
生没有为自己好好活过一天呀,女儿过去不懂事,误解了你,你没有
听到女儿的一声道歉和解释,就这样走了,女儿对不起您呀……”巨
粉娥的儿子李琳,早就考取了驾驶执照,一直没有工作,在外边打工
干些杂活儿,正好巨粉娥的单位有一辆车没有司机。单位许多同志都
主动建议让李琳来开车,可她就是不同意。
巨粉娥就是这样风尘仆仆、忙忙碌碌,一年到头顾不上料理家务、
照顾子女。在她的心里,农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她满脑子里装的
是工作,四时八节操心的是别人,凭着这样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穷无
尽的执著,巨粉娥同志用终生的实践,谱写了一曲当代农业科技工作
者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人生之歌。
百姓信赖的好公仆
巨粉娥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只挂在嘴上,要
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出样子。”她为人正直,谦逊质朴,淡泊名利,
公正无私;她生活俭朴,勤俭节约,严于律己,一心为民。同事们说,
她生活节俭得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工作忙了,一顿饭一个馍就能解决
问题。衣服只要能穿就行,标志服破旧得不能再穿了,她也舍不得扔,
把裤子做成马甲继续穿。她每次到咸阳、西安出差,很少住宾馆,大
都在咸阳的二弟巨兴国家中住。不仅自己住,还带着单位其他同志住。
副站长崔俊锋和站上许多同志,甚至从事农药经销的同志,都在她二
弟家住过。2002年以后,单位有了车,为了给单位节省钱,她舍不得
坐。她算了一笔账:从长武到西安,来回过桥费就得90元,加油费35
0元,出一趟差就得花440元,而自己一人坐班车去,来回40元足够了。
3年来,她就这样来来回回坐班车出差,仅这一项就为单位节约3万多
元。1998年10月,县植保植检站另迁新址,为改善办公设施,巨粉娥
和同事陈建国到咸阳购买办公柜。他们转遍了所有卖家具的商店,看
中的柜子价高又舍不得买。最后她装着看货偷偷记下生产厂家的联系
电话和厂址,坐班车赶到武功厂家买货,再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节省
了1600多元。厂长被巨粉娥的精神所感动,还派车把柜子送到了长武
县。站上的同志说,植保植检站能有今天,硬是巨站长给我们“抠”
出来的。
巨粉娥给站上花钱很“抠”,却舍得为农民致富花钱。为了帮助
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她购置了刻录机,亲自选出许多科技知识讲座刻
录成光盘,免费送给农民看。县妇联搞科技下乡活动,她主动提供用
车和宣传资料。近年来,仅县植保植检站为农民免费提供的农药、化
肥和宣传资料,价值5.3万元。
提起巨粉娥,长武县县委书记杨宏章感动地说:“巨粉娥同志是
省、市党代表、县人大常委,贡献大,荣誉多,植保植检站成立至今,
先后有5人调出或提拔使用,她却从没为自己的职级待遇及生活困难
找过一次县上领导。她管教子女十分严格,让女儿假期在咸阳卖冰棍,
让儿子修自行车挣学费,补贴家用。临终,还欠着别人的债。她是一
个优秀的好党员,是长武人民的好公仆,她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彻底地
献给了长武人民。”
与巨粉娥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李庚生说:“粉娥的工作太忙了,
家里做饭洗衣、接送孩子上学,她都顾不上管,给子女走后门找工作,
家里有事想用公车,在她手里想都别想。”
她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实践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共产党员;她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只知道为人民利益着想的
共产党员;她就是这样一个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让人们永远
不能忘记的共产党员。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