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副主编陈志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09025707
本馆由[ 永恒追忆 ]创建于2015年05月28日

广东著名作家陈志红去世,曾著有长篇小说《商界》

发布时间:2015-05-28 10:59:38      发布人: 永恒追忆

 陈志红是岭南颇有影响的女批评家。她对于长篇小说《商界》,对刘西鸿、张欣、张梅等的批评,既有真知灼见,又体现出女批评家的性情。她的批评专著《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出版后即被翻译到韩国,由此可见她作为批评家的才情与影响。陈志红的文学批评犀利而不动声色,富于洞见而又温情脉脉。而当她将这种犀利、温润而富于诗性的笔墨转向散文随笔,情形会怎么样呢?以前读过她的散文集《寻找青草地》,就颇有感触。最近读了她的散文新著《无边的生活》,更感到她的批评家的习性仍在。她依然是那样目光敏锐,不动声色,诗性盎然。只不过,她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对理想的寻求,对宁静的内心生活的渴望,对精神性的坚守,以及对优雅与高贵心灵的沉迷,也许是陈志红的宿命,是她今生今世不能释怀的美丽的“毒药”。在《家园?蓝花?诺瓦利斯》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因了一句“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于是,我动身,沿着一条没有目的的路去寻找灵魂,或者说是安魂。我寻找到那朵在山谷或溪旁的神秘的小蓝花,还有日耳曼民族的忧愁而高贵的美男子诺瓦利斯。于是,诺瓦利斯、蓝花还有蓝天交融在一起,向寻找它的人们闪烁着神秘的光。于是,“我坐在现代都市的某个空间,穿过岁月的迷雾与你对视。我又看到了你那忧郁的眼神,听到了你那由于喑哑而渐渐隐去的声音,你的亢奋渐渐变成了喃喃梦语,你说,走吧,去寻找有蓝花的家园,而我,也只有在梦中与你相随”。(《家园?蓝花?诺瓦利斯》)寻找有蓝花的家园,也就是寻找一种理想与浪漫,一种纯净与高贵,一种“走向内心”,抵抗庸常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觉得,作者陈志红的这种“蓝花情结”充满理想化,但话说回来,在当今这个讲求功利和喧嚣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这种纯净高贵的“蓝花情结”吗?事实上,在陈志红的内心深处,她不仅迷恋蓝花,还渴望有一片更加宽阔,更加实在的“青草地”:“我想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片青草地。那种心灵与精神的驿站。在那里展开你的四肢,在那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小草上翻晒一下你的五脏六腑,让柔嫩的草叶轻轻地抚摸你身上的新伤旧伤,这时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放声高歌,让那嘶哑而野性的吼叫撕破你的喉咙;或者掩面而泣,让许许多多的委屈变成一条遥远的小溪”(《寻找青草地》)。是的,“蓝花”和“青草地”,正是陈志红散文中两个重要的意象。由此出发,她渴望自己能在“梦中飞翔”,她寄情于“白雪中的小木屋”,流连于“烟雾般的凄美”。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陈志红散文的主要基调——通过“寻找家园”使自己的灵魂得以安稳宁静,同时借助记忆以抵制日益功利的世俗生活。而这样一种“寻求”与“拒绝”的诗性写作,的确有一种幽深绵远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带到那片迷人的“青草地”。

  不过应看到,对于“蓝花”和“青草地”的寻找,只是陈志红散文的一个方面。事实上,陈志红的散文,除了“寻找家园”的主题外,更多的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与触摸。比如,在《平常心》中,她认为没有必要因电视挤压了我们的大量时间,占有了我们的情感而贬低电视之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而应当以平常心去面对整个世界包括电视。在《初入中年》里,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白发,她虽然也有惆怅,但很快又认为这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完全可坦然以对,何况白发还可平添几分成熟美,使躁动的心渐归于平淡呢。在《女人与烟》中,她首先认为谈女人抽烟,这“事情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意味深长”。而后旁征侧引论证凡男人眼中的乖乖可爱的好女人都不抽烟。接下来笔锋一转,说“我还是抽烟了,我知道这根细长的烟在我手中一燃起来,就熄灭了多少好男人的希冀和期望啊!”最后,作品又出人意料地指出:“女人最好不要抽烟,如果一定要抽,你最好自备烟与火机,不要等男人向你递烟,也不要男人为你点火,当你不是为别人而只是为自己抽烟的时候,当你纯粹地为烟而烟的时候,你就进入抽烟的高水准状态了”。这篇作品谈的是女人抽烟的问题,但实际上探讨的是女人与男人、与社会、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其中既表现出成熟女性的一种自信,自足与自立的姿态,又包含着通过抽烟这一现象使女性获得自我保护的意味。作品虽短,但内涵丰富、构思奇巧,思路绵密。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陈志红:聪明、节制、衿持、淡然,对生活中的一切洞若观火,而表述又是如此简洁与冷静。当然,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我还触摸到了一颗平常心。如众所知,散文是一种法无定法,自由自在地表达心灵和个性的艺术,因此散文的写作便十分讲求平常心或闲心。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包括一些名家写起散文来,总是过于用力,过于刻意,总之喜欢将散文那根弦绷得紧紧的,既没有平常心,又没有留下空白供读者回味,这样要写出好散文恐怕是很难的,更不可能将读者的灵魂引向旷远。然而陈志红的散文却不是这样。她的散文显得十分洒脱随意,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没有刻意为工,也没有大量堆砌知识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一切都是在相当放松的心态中展开。她的散文有责任担当但拒绝对主题的过度升华,有对生活的感恩而不滥情,有清醒睿智与平和宁静因而有效地抵制了世俗的浮躁喧嚣。我想,这样的散文也许是当今的读者更需要的散文。因为它虽小但能通达人心,帮助人们抵达一种平静与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

  当然,陈志红的散文不仅仅有平常心和闲心,还有一种潜藏于字里行间的忧郁与沉重。这种忧郁来自于作者与生俱来的气质,而沉重则是生活原生态的展示。不过,更多的时候,作者是将这种沉重置于文字的后台,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察。而如果你把握住了她生命深处的那份忧郁与沉重,你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她的散文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绵远幽深的意蕴,而正是这种内在的意蕴,无言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他们以生活的启迪和审美的惊喜。

  我在文章的开头说过,这是一本优雅的书,现在我必须补充一句:这是一本你无法不喜欢的书。它的封面是如此素雅洁净,编排是如此精美有序,而书中每一页下端飘动着的芦苇,更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当然,还有优雅而简洁随意的文字。这里的确没有某些评论家说的浓艳的字眼,也鲜见特别新奇的句子。它们只是随着情绪的展开而畅然地流淌和呈现,于是在这种绵绵的流淌和呈现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温润,体味到了一种生命的无限与旷远。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