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最后的爱留给世界
4月8日本报A04版《女主播去世捐献眼角膜》的报道,主要讲述的是《安徽新闻联播》前女主播金钊因病去世后留下遗愿,要将眼角膜捐给女教师一事。如果找不到老师,按照第二遗愿,捐给需要的儿童。目前各方正在积极寻找符合者。
金钊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付杰站长说,与金钊一样,让人敬佩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人人有故事,个个都值得敬佩。接下来记者将为大家揭开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生前身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事件追踪
正寻找接收者
4月8日本报A04版《女主播去世捐献眼角膜》的报道,主要讲述的是《安徽新闻联播》前女主播金钊因病去世后留下遗愿,要将眼角膜捐给女教师一事。连日来,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符合条件的眼角膜接收者,但尚未传来好消息。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按照金钊的第二遗愿,眼角膜将无偿提供给需要的儿童。
“得眼病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都需要换眼角膜,眼角膜的保存时间有限,如果符合条件请赶紧联系。”安医大遗体器官接受站付杰站长说,为了完成女主播的遗愿,让那双美丽的眼睛继续帮助别人,如果大家身边有符合条件的眼角膜接收者,请拨打接受站电话0551-5161146和他们联系。
若有晨报读者需要,也可以拨打晨报热线4249555,本报会代为转达。
美丽的女主播在生病之际,还不忘将眼角膜捐给别人,精神感动众人。付杰说,和金钊一样,几十年来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接受站登记在册的遗体捐赠志愿者有800多例,成功捐献102例。据了解,付杰站长本人也是遗体捐献志愿者。
写了申请,填了表格,办了手续,到最后没有成功捐献的只有12例。其中4例是志愿者自己退出的,原因是家人不同意,本人只好放弃捐献。另外8例则是因为志愿者本人去世后,子女意见不统一,有人不同意,捐献不成。还有就是直系亲属在志愿者去世后,压根就不通知接受站,直接将遗体火化或者埋葬。
付杰介绍,全国每年有一两百万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但每年仅能实施的手术只有1.3万多例。许多本可以挽回生命的病人因为不能及时得到器官供体而死亡。所以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那些捐献者正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个个背后都有让别人动容的故事。
23岁小伙:
想捐献遗体被骂“脑子有问题”
安徽的遗体器官捐献事业起步早,但发展相对缓慢。以前都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老党员等。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宣传,愿意捐献遗体的年轻人多了起来。不过年龄太小的话,付杰他们反而会更加谨慎。
今年2月份,阜阳市程集镇小寨村一位叫王伟的小伙子来电咨询遗体捐献一事。得知小伙子才23岁,付杰担心他是不是遇到感情或者家庭问题才产生了捐献的想法。在咨询小伙子的工作和家庭情况以及捐献原因后,才给小伙子寄去了申请表格。3月份,王伟带着哥哥签字的表格到接受站办理好了手续。
“我中学没毕业,目前在阜阳一家快递公司工作,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电话里王伟说,他来自农村,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仔,但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参加义工活动。捐献遗体原因很简单,在网上看到媒体的报道,希望身后能为社会做点贡献。
在办好手续之后,他曾试探过周边人的反应,假称自己的一个朋友是一名无偿捐献遗体的志愿者,被很多人说“这人脑子肯定有问题,年纪轻轻的咒自己死”。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反而激发他当起了遗体捐献的义务宣传员。
倔强的老人:
子女不同意捐献就告上法庭
办好手续最后却没有成功捐献的,基本上都不是捐献者本人的原因。
付杰说,早两年一位老人家从电视上得知遗体捐献数量不够的现状后,要在死后捐献遗体。但在填表格时,老人的两个女儿都不同意。在他们看来,人老了之后入土为安才是传统。
没人签字,老人只好去找单位和街道社居委,但社居委说老人有子女,不能签字。
于是这位倔强的老人一气之下将两个女儿告上了蜀山区法院。
这种官司少之又少,法院也没经验可循,只得来函请安医接受站对此进行调解。
付杰劝说老人的子女,老人年龄大了,脾气就像孩子一样,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愿望,估计是死不瞑目。作为子女,可以先同意老人的遗愿,让老人好好过完晚年,等老人百年之后,可以反悔不捐遗体。这样才说服了两位子女签字。
可没想到几年之后,老人的子女都想通了,办完后事后就打了接受站的电话。
患食道癌老人:
家属被误认为买卖遗体被迫搬家
长丰县造甲乡的程凤无老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民。2006年4月份办好了手续,两个月后因食道癌晚期去世。由于住在乡下,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硬是要在家人的陪同下走泥巴路再转车到接受站来亲自看看。老人告诉付杰,食道癌这种病太可怕了,希望捐出自己的身体给医生做科研用,尽快找到原因和治疗办法,让其他患者多活几年。
老人去世后,家属通知付杰他们去。不料车子才到了村口就被堵下来了,来祭拜的亲戚将车子围住,揪住付杰的衣服领子,要掀了他们的车。另一边,老人的老伴和子女都跪在灵堂前,任由亲戚朋友吐口水骂他们不孝,说他们要将老人的遗体卖了。
原来亲戚朋友根本不相信老人这种纯粹的大爱,认为是在进行遗体交易。后来,在长丰县殡仪馆馆长的帮助下,遗体才被带走。而事隔一段时间后,付杰对这家人做回访,发现他们留下的两个手机号码和两个固定电话全都打不通了。
原来,迫于村民的压力,这一家人早就搬走了。
女诗人史小玲:
想用遗体捐献回报所有好心人
史小玲生于1973年,患有先天性脑瘫。这位坚强的女子虽然患有脑瘫,但智力和精神都与正常人无异。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一直坚持学习和读书,写字对她来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她却一笔一划写下了200多篇诗歌和散文。
史小玲没有自理能力,一直靠父母照顾。母亲生前是合肥市三院的一名职工,一家三口就住在三院居民区一栋4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生活很艰难。父亲有中风后遗症,于2007年患脑梗塞,走到了生命的尽头。4年之后家中的顶梁柱母亲患小脑萎缩的绝症后,撇下放心不下的女儿撒手人寰。
现在因无法独自生活,史小玲和阿姨生活在一起。这位阿姨是外地的亲戚花钱为她请的保姆。
“好心人对我的帮助我都记得,但我无力回报。希望在生命化为泥土之前,回报曾经帮助我的所有好心人。” 史小玲告诉记者,她心里总觉得愧对别人,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