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事迹
1946年4月,在解放齐齐哈尔市的战斗中,他带领2名战士组成突击组,巧妙近敌开展政治攻势,首先争取了10余名国民党士兵放下武器。1947年12月,在吉林四平以北大洼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9军第271团战斗中,邰喜德奉命率骑兵第2连为部队开通冲锋道路,他冲入敌阵,连续毙伤4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重机枪2挺、60迫击炮2门。1948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并授予“英雄奖章”。1950年8月,内蒙古军区授予他“一等英雄”称号。1950年9月,邰喜德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转业到地方工作。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我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东北,我军继秋季攻势取得重大胜利后,紧接着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强大的冬季攻势。12月,著名的四平战役打响了。四平是当时辽北省政府所在地,扼中长、四洮、四梅铁路的交点,是东北交通、工业及军事重镇。其东北部山峦重叠,西南郊河流纵横,地势险要,是长沈线的要冲,沈阳的重要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共双方在此进行了几次拉锯战,反复争夺,几易其主。这次是双方第四次在四平地区交战,所以这次战役又叫“四战四平”。此战对改变敌我双方在东北的态势,争夺东北战场的主动权至关重要。邰喜德这时已是团部的参谋了,所在的骑兵团奉命以北大洼地区向敌人展开迅猛攻击,为主力部队冲开一条通道。大洼地区是四平外围的一片开阔地带,没有有利地形可依托,骑兵又没有重武器,进攻前不能予敌以强大火力压制。很显然,要通过这块完全暴露在敌人射界之下的地带,犹如踏入死亡的深渊。骑兵使用的自制马刀为铁制,木刀室外包白牛皮,较日本三十二年式马刀长,战士们俗称“八八刀”。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共编有5个师,其中一些部队参加了辽沈和平津战役,特别是黑山阻击战。曾任骑兵第五师政委的席达告诉我,骑兵第二师蒙古族战士邰喜德(后为赤峰市政协副主席)创造了一次战斗用马刀手刃敌军2 7名的战绩(一说为40余名)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直至六十年代中期,骑兵大多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此刀全长1.02米,刀身不镀铬(除木质部分外)、刀鞘均为铁质,并烤蓝,带鞘全重1.42公斤。作为“堪用品”在部队平叛和剿匪作战中,颇受广大官兵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被日军称为“甲”型军刀,还有装备日军士官和宪兵的“三十二式乙型”军刀,长0.92米,重为1.35公斤,同时为我骑兵所用。战士们称“甲”型为1号刀,称“乙”型为2号刀。而身高膂力强的战士喜欢用1号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