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首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杜襟南革命往事杂忆
《珠江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美怡采访杜老
坐在杜襟南老人的面前,你几乎很难相信他已经九十高龄。他精神爽利,思维敏捷,和他谈话,如沐春风。前些天,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为他举办的九十诞辰贺寿宴会上,各方人士向这位乐观高寿的革命老人表达了由衷的敬贺和祝福。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七月。这位受人尊崇的革命老人在度过了九十华诞后,开始平心静气地打量过往的岁月。他经历过革命运动、战争烽烟、政治磨难,如今他只是一个平常的、爱说爱笑的长寿老人。可是,这九十年的岁月,毕竟留下过许多难忘的往事,镌刻着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细细思之,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1916年7月,杜襟南出生于广州市区的一个小康之家。刚直博学的父亲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他永远铭记着父亲当年“不当官、不爱钱”的家训。杜襟南十六岁时就和欧阳山等一起参加广州“作家俱乐部”活动,十七岁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力社”,开始投身革命活动。从南石头监狱的“革命大学”到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从东江纵队的烽火岁月到解放广州的历史时刻,在这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杜襟南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洒满牺牲的热血、刻着枪林弹雨的印痕的记忆,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之中。
杜襟南拿出一本本泛黄的日记。他从小学起就开始记日记,多年来从不间断,无论是在敌人戒备森严的监狱里,还是在抗战硝烟弥漫的前线,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这支笔。这些珍贵的日记是他数十年革命历程的忠实记录。在这些线装的毛边纸本子上,他用俊秀的毛笔小楷记下了那些峥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战争中的青春岁月,革命时代的友谊、爱情,坎坷中的信念,一个职业革命家的人生在这些泛黄的册页上闪烁着遥远的光芒,蕴藏着某种沉甸甸的力量,读来令人眼湿。
九十岁的杜襟南老人鹤发童颜,气质儒雅。从他时不时发出的朗声大笑中,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动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从十六岁开始,就融进了他的血脉和灵魂深处,它成为一种不竭的源泉,伴随他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杜襟南的人生长卷上,记载着太多与国家、战争、民族、历史紧密相关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