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与敬意(转)
大约龙年正月十几,刚从我这里过完春节回天门的大姐来电话:华孃去世了,初几就办完了丧事。华孃是我的大姑妈,她以八十多岁高寿,走完了她的人生,追随不到一年前仙逝的大姑父去了。长辈高寿驾鹤西去,作为年届花甲的戴家长侄,由衷哀悼之际,不由回想过往的一切。我找出一张老照片端详, 1957年春节我父亲去世后的全家福, 55年前的大姑妈夫妇,正是二十多岁青春年华,而此时二老在耄耋之年也离开了我们------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二老之音容笑貌、言行品德,长久浮现在眼前、温暖在心间,其一辈子守护家族、关爱侄辈、敬奉职业的点点滴滴,勾起我深深的怀念与浓浓的敬意。
守护家族。大姑妈戴锦霞,小名华兒,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湖北天门岳口镇人氏。小镇平民之戴家有三兄弟四姐妹,大姑妈是三兄长之后三个妹妹的大姐姐。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她饱受社会和家庭的苦难。不仅遭遇旧社会频繁的水旱天灾、战乱匪患,而且面对了幼时家贫、少年丧母、青年失兄、意外丧父等等窘境。面对苦难,作为长女,她是守护戴氏家族的顶梁柱、尽责者。
听我母亲说过,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姑妈在家贫丧母的少年时代,即承担了照料家庭老小的很多繁重家务,即使后来有了继母,仍然一直是这样,受了不少苦累。五十年代的家庭变故接踵而至,先是大哥元兒(开颐)因故避祸举家出走移民他乡,接着二十多岁的三哥吉兒()骑自行车不慎摔亡,后来1957年31岁的二哥即我的父亲善平(开庆)因病不幸去世,两家留下0-9岁、一男六女、嗷嗷待哺的7个小孩和寡母。到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及“四清”时期,我逐渐长大也慢慢记事,先是四姑妈月华(开菊)婚后不久急病身亡,接着年近60的爷爷意外故去,使厄运连连的戴家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戴家仅剩的长子、我的大伯远在百里之外的潜江熊口谋生且难通音讯,二姑妈宋华()出嫁随夫定居襄樊宜城,三姑妈德华(开秀)参加工作在武汉,所以家中大事小事就只有依靠离得近些的大姑妈了。其实大姑妈50年代初已出嫁并生三子,且一直不在岳口而在县内的外地工作,额外有精力和能力照料娘家人也很难,但她却在忍受痛苦的同时,对娘家始终不离不弃。诸如帮助操办大小事宜,赡养接济继母,看望安慰嫂子,关爱教育侄辈,尽力尽责一辈子。大姑妈其行其德,庇佑家族,殷鉴后人,令人永志不忘。
关爱侄辈。算来大姑妈娘家有约14个内侄、6个外侄。其中在天门的失去父亲的7个侄子侄女,大姑妈一直记在心里,总是关注、关心着,大家有事也都找华孃,都曾感受过她的关爱。我是当中唯一的侄子,六、七十年代接触她可能是最多的,所以有着更深的感触。我一直觉得,她的关爱教育和影响帮助,使我受益非浅,并伴随了我一生。
其实从兒时记事起,我们侄辈就有两个起精神支柱作用的偶像,就是大姑妈三姑妈,她们都年轻漂亮能干,都在解放初期参加国家单位工作,一个在天门食品公司,一个在武汉省委机关,两个姑父也相当棒,对家族、侄辈也都很不错,所以当时老家亲戚六眷、街坊熟人都引以为傲,自然我也有更甚的认同感,更多的崇拜信赖感。
我记得,大姑妈每次回岳口,总来看望我们,要我听妈妈话,大些上学了,要我好好学习,当看到我确实听话而且学习也好,总是很高兴地鼓励我。再大些六十年代中期上初中时,有好几年暑假是在她的工作地九真柳河度过的,其中一次是坐我姨夫的马车颠簸8、90里路去的,另一次是坐马车到天门大姑父单位,然后坐自行车去的,当时天门到柳河大约40多里,路还好却有好几个大上坡,大姑父一个山东大个带着我也很吃力,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骑车也非常辛苦。在大姑妈家当然都受到了热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曾经第一次吃到葱包饺子的山东美食因多吃而吃伤了,和三个表弟也玩得非常亲热,曾经在一起看书、下棋、游泳,我体会到大姑妈的喜欢和表弟们的情谊,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大约文革后期及70年代,大姑妈调到离岳口较近的横林工作,我们来往比以前就多些。其间,我们在岳口的7名侄辈都经历了文革、下乡插队和招工,大姑妈都给予了关注和帮助。我70年下乡,71年进武汉471厂,加上几年后对象的大姐在横林卫生院当医生,这一时期我见大姑妈就更多了。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肉食品凭票供应,每年春节我都要去横林,把她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包煨汤的龙骨肠子拿回,以过节和改善生活。平时去她总是问问我的工作、思想、生活。要我和善待人、团结同事,吃苦耐劳、踏实工作。后来我谈了对象到80年结婚,她很高兴和支持,结婚时送我一个优质棕床一直用到现在。
再后来80年代中期以后,华孃好像临退休前调往天门县城,与西亭叔定居天门,开始了他们的老年生活。而我则结婚生子回天门不多,但每次回去,总要到天门看望二老,感觉得到二老的关爱之心依然如故。所以对我来说,她的关爱恩重如山,受用终身,令我没齿难忘。
敬奉职业。大姑妈一辈子也是职业女性,她抚养儿子、关爱侄辈的同时,也是一个敬业奉献的职业女性。
大姑妈因小时家贫,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应该说文化不高,但解放初的扫盲和识字,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学习,使她很好地胜任了工作。后来我到柳河和横林,见识过她的工作,使处于青少年的我大开眼界。
原本以为她在肉食品公司工作,只是收收钱票、发发签子、做做台帐,哪知道在柳河我看见她居然会杀猪,她一个人从圈里牵出百来斤重的猪,一边口中轻轻哼唤,一边一手捏住猪耳朵,一手把猪掀翻并用手肘按倒在杀猪櫈上,然后腾出右手,拿着尖刀快速准确地从猪颈部位刺向心脏,很快就杀好了,接着从脚部开口吹气,再把气鼓鼓的猪放进开水锅刨毛,最后开膛破肚,一一分解,前后几个小时都一个人完成。她做的是那样自然、那样专注、那样娴熟,使我确实感到惊奇而又赞叹。后来我知道,她本是行管人员,杀猪只是有时的顶替客串,她完全可以不必具备这一需要胆量体力技巧的能力,不必直接面对危险和脏累,但是她愿意干,经过艰苦努力也能干,甚至不比男同志差。这一点,我听她的同事和顾客多次讲到过,在工作上、单位里,她从不以女人和南下干部夫人自居,信奉自立自强、任劳任怨、踏实工作,确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是一个敬业奉献的职业女性。大姑妈的这一形象,日后也成为我和姐姐妹妹们一生的楷模。
我想追忆和悼念大姑妈,同时也是追忆和悼念大姑父,前面虽然说到大姑父的不多,但其实我理解,大姑妈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大姑父的影子,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大姑妈不可能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大姑父因为有耳疾,与我们交流不多,但与大姑妈一样,都有一颗大爱之心,都能尽其所有、不求回报地关心爱护帮助人,他之于戴家和我们侄辈,也是值得永远怀念和敬重的人。
在追忆和悼念二老之际,作为至亲后辈,同时有一些伤感和遗憾是自然的。我就有些自责,觉得因为主客观等诸多原因,以前麻烦她太多了,而后来孝顺回报太少了,特别是近几年想怎么样却已经没有机会,甚至葬礼也未能参加,令人特别无奈,与我慈爱的母亲去世后是一样的心情。其实以我生活的经验,人生就是这样,遗憾总是伴随着你,当你失去什么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它的珍贵,但此时已不可重来。所以几次以后我悟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成熟的人不需过多后悔自责,回报告慰父母亲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现在做好自己、搞好家庭、带好儿女,我们兄弟姊妹相亲相爱,子子孙孙其乐融融,事业家庭美满幸福,九泉之下的父母亲人一定会笑醒了,愿我们和我们的后辈以后都能这样。
大侄子 长生
2012-8-15
附诗二首
之一
七侓.追忆大姑妈
江汉平原小汉口,襄水北岸岳家口。
平民之家戴氏女,一生艰辛似水流。
旧时苦难多磨练,成年甘为家计筹。
难得家业两相顾,喜留大爱在身后。
之二
七侓.与跃进弟网聊有感
弟兄十年未谋面,今儿含泪网上见,
寻根觅源平常心,怀念深深存心间。
弟知天命兄花甲,父母长辈多成仙,
人生喜悲寻常事,过好当下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