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2013--123年记念
行伍出身的杨岳斌是湘军系统中唯一没有功名的高级将领,但却是一位才情并茂、酣畅淋漓的军旅诗人,他是湘军水师的实际创始人,其地位一度在彭玉麟之上,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湘军儒雅将帅,他是近代湖湘文化一个经典的实物标本。
1822年出生在长沙(应为乾州-杨翔注)的杨岳斌实际上是湘西吉首人,原名杨载福,据说为避同治皇帝(载淳)之讳,由曾国藩改为杨岳斌,他比曾国藩年轻11岁,从小连就一身好水性,是当地名闻遐迩的放排手,稍长又修炼武艺,功夫过人,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读过三年私塾,最初的文化程度与太平军总司令”李秀成差不多,他与彭玉麟一道被称为湘军水师的哼哈二将,并称“彭杨”,一生“转战千里,谋略过人”,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智慧。
杨岳斌于1853年协助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1854年即以营官身份率部在湖南湘潭、岳阳城陵矶和湖北嘉鱼黄盖湖、武汉汉江一线与太平军水营作战。他身先士卒,每次出征指挥作战,都是“露立船首,不事防护,强行进攻,为水师将弁所折服”。特别是当年冬天,杨岳斌与彭玉麟指挥湘军水师在湖北武穴西北长江水面,砍断太平军设置的横江铁链,焚毁数千艘太平军战船,一时威名大振。
1855年初,杨岳斌率湘军水师在江西湖口与太平军作战失利,被堵截在鄱阳湖内,而此时湘军水师在长江江面的战舰也受到重创,杨岳斌被迫撤至武汉附近休整,奉命重招兵勇,修船添械,出任湘军外江水师统领,署湖北提督。1856年底配合湘军地面部队攻占武昌、汉阳、蕲州。1857年10月,与彭玉麟率领的内湖水师夹攻江西湖口,被太平军阻隔的两大湘军水师重新汇合,开创了掌握长江中下游军事主动权的新局面。1858年5月,会同李续宾部攻占江西九江。1861年9月,又配合曾国荃部夺取安徽安庆。1862年春,杨岳斌统领水师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城下,封锁长江水面,为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主力最后攻克南京扫清了障碍。
太平天国失败后,杨岳斌先后出任福建水师提督、陕甘总督等要职。中法战争爆发后,远在西北的陕甘总督杨岳斌(在老家乾州侍奉老)奉命率水师横渡台湾海峡,击败法国守军,一举收复台湾。这位湘军宿将和朝廷老臣在暮年为自己铸造了一枚含金量最高的军功章。
巧合的是,他与另一位湘军水师主帅彭玉麟于1890年同年谢世,终年68岁,朝廷褒奖有加,谥号“勇悫”。其实,杨岳斌的地位一度在彭玉麟之上,1857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丁忧离营,就由杨岳斌都统湘军水师与太平军作战,彭玉麟只是他的副手。
据说“忠勇成性,勋劳卓著”的杨岳斌去世后,朝廷恩准在长沙河西一条古驿道的尽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杨岳斌墓庐,并在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碑文,以示对这位出身行伍的湘军水师创始人的崇敬。(现在白若铺的长者记忆犹新—杨翔注)
杨岳斌有后人辑成的《杨勇悫公遗集》存世,珍藏了这位湘军水师创始人和统帅的军事谋略,例如他总结的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的观点,就深得历代军事的认同,左宗堂就说过“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岳斌”,连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也承认杨岳斌“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
杨岳斌还是一位出色的军旅诗人,其作品脍炙人口,深藏唐诗真韵和儒学奥义,曾在朝野广为流传,绝不亚于翰林们的所谓纯人文作品。
最能体现他作为湘军水师最高统帅本色的诗作《战罢晚归》,是杨岳斌最为后人称道的一首五律:“归咏夕阳天,矶边泊战船。云开千嶂月,风敛一江烟。列阵朝擒贼,谈兵夜扣舷。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壮怀激烈,铺张大气,风骨遒劲,颇有唐代边塞诗的遗韵。
描写他与彭玉麟两位湘军水师统帅战斗情谊的《偕彭雪琴洞庭泛月》一诗也备受后人喜爱:“良宵同泛浩无边,八百平湖浪接天。兰桨划开湘浦月,蒲帆冲破楚江烟。枕戈南望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迅扫妖氛清海宇,征袍抛却好归田”。战友之情,报国之志,壮士之怀,都跃纸而出,让人回肠荡气。
抒写壮士婉约情怀的诗篇《枫桥夜泊》则展示了将军柔情的一面:“日暮微风起,菰蒲叶有声。晚烟横古渡,皓月满荒城。渔火前村暗,疏钟远寺鸣。篷窗镫独伴,孤客不胜情”。禅意、文思、闲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闪闪现现,隐隐约约,诗人的浅唱伴随着落日的余晖与初升的月光,飘洒在低语轻声的禅境之中,令人玩味不已。
作为将军,杨岳斌战功赫赫,彪炳史册;作为诗人,杨岳斌在近代文学上也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已被近代文学宝库典藏。
老祖宗:明天就是您123年的忌日,在此摘录一篇文章记念、追悼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愿您在天堂保佑我们!
您的玄孙女:杨 翔 泣拜
2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