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历史上的权术有深入研究,自身学问修养极高,这为他的正确用人创造了条件。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世上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有人才,才会有事业;国家要振兴、要自强,要就开局办厂、造机器、造军火、造
轮船,而这些都要人来做,这些都得有血性有本事的人来做。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太平军翼王
石达开曾说“曾文正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左宗堂对此也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文正公”。这足以说明曾国藩知人善任,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喜欢读《史记·高祖本记》,特别是欣赏刘邦赞称
萧何、
张良、
韩信三人的一段话,刘邦文武平平,后得天下,全使这三个人,而使三人各尽其才,便于刘邦的才能。杨岳斌以文人身份带兵,深知自己打仗既无才,又无经验,所以,他时刻不忘像刘邦那样,选好人,用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