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心
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心与境都不生起时,就是宁静和无限的光明;烦恼消失,智慧现前。对凡夫来说,境与心是并存的两个极端。对开悟的人来说,智慧现前时就没有心,没有烦恼,也没有境。智慧不是分别心的产物,因为分别心以二元的方式来划分“人”与“我”。当心分别彼此时,总是会有烦恼。相反的,只是以不二的方式映照,因此不会生起烦恼。
人们判断这个好、那个坏,这个美、那个丑。我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下这些判断和其他无数的分别呢?我们个人、主观的判断有多可靠?那是不是根据举国同意的标准,如果不是,那么是我们错、他们对吗?多数人的意见或共识是不是就代表一件事是真实或正确的?
美国的司法制度所根据的前提是:除非证明有罪,否则就是无辜。当然,这个系统就像任何系统一样,都是有毛病的;有时无辜者遭到惩罚,所谓的罪犯却逍遥法外。重点在于,美国的系统是这个国家里大多数人同意的。但有些国家的司法制度根据的是相反的前提:除非证明无辜,否则就是有罪。哪个对呢?
这里我们籍由两个极端的观念来思考一个议题。也许找得到一个大多数人同意的议题,却可能与另一个时代的观念矛盾。到头来,只要有立场,就不可能绝对正确的判断这回事。只有相对于不正确,正确本身才能存在。
只要心与境对立,观感与判断就永远不可能完全可靠或真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会有烦恼。不但个人如此,家庭、国家、哲学和宗教也多如此。历史上,政府和宗教根据自己的标准制定伦理和法律,因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这些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可靠或不变的。佛教是这种制度之一,但它体认到自己的限制。佛法的教诲和禅的修行寻求使我们脱离二元的心态。只有在心摆脱分别、对立时,烦恼才会消失,而进入安详宁静的状态中。
在安详宁静的状态中,烦恼不生起,不分别客观、主观。在这种禅的心态中,只有自然的现象和自然存在,要达到不分别的状态,必须先从分别开始,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在开始修行之前,必须在传统的观念中尽可能地分别善恶。但人们开始遵循佛陀的原则,就能分别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然后必须决定要不要修行。再进一步,还必须决定遵循哪个宗派使用哪个方法。
略知佛法的人也许认定没有必要修行,他们引用几位祖师的说法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其实只是自欺欺人。认为不要某种修行或方法就能在佛道上进展的人,是不切实际的。
有一次,一位居士来到我们台湾的寺院里,他显然喝醉了,嘴上还叼着一根烟。我走上前说:“你知道不能在这里吸烟,显然你也喝多了,为什么不回家,明天再来?”他激烈反驳,还说禅教导我们任何法都是佛法,佛陀和众生没有分别,酒醉和清醒没有分别,彼和此没有分别。他责怪我没有遵循佛法的原则,还说我太执着了。我对他说:“好的,那么我叫弟子把你的衣服扒光,把你的钱全拿走,你就可以来去自如,可以吗?”
这人被我激怒了:“你以为你是谁?我的钱是我的,再说如果你拿走我的钱和衣服,我怎么回家?”我说:“你刚才责怪我执着,所以我以为你没有任何执着,因为传奇的寒山大师从没担心过有没有衣服穿。”
这时,那人开始了解我想说的是什么,因此我再说一遍我们寺里规定不准吸烟。他还是不喜欢,但至少离开了。那个人对佛法了解不多,没有适当的修行观念。显然,他从某个地方听到禅修应该没有执着,便扭曲这些观念来证明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是对的。那也就是为什么在刚开始时必须分别什么是适当的佛法,什么不是,以及什么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为自己和他人设定合理的标准
同样重要的是,要估计自己,要认清自己是凡夫。如果期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像圣人一般,是注定要失望的,你也许会因此认为佛法和修行不适合自己。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在我先前所说的故事中,那个醉汉期望我符合他的行为和无执的标准。如果我遵从这个人的看法,就会认为自己吸烟、喝酒、吃肉、结婚都没关系,那我就不再是和尚了。
只要我们是凡夫,就应该用凡夫的标准。即使是圣人,在与凡夫相处时也该用他们的标准。因此,最好为自己立下合理的目标和标准。如果标准过高,到头来会失望,可能会放弃修行。如果对别人设定的标准过高,到头来会失望,可能会放弃修行。如果对别人设定的标准太高,就找不到、也会不相信任何人是好的修行者或好的老师,就无法向任何人学习。
今天有人差一点离开禅七。他告诉我说,当他看到每个人打坐都做得很好时就很失望,觉得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我的时间。我说:“你看别人,认定他们修行得很好,说不定别人也看着你,认定你修行的好呢!”这是个人标准和期盼的不切实际。他认为好的修行是什么呢?
要记住我们是凡夫,是佛道上的初学者。我们就像学走路的婴儿:站起来,摇摇晃晃,摔倒;站起来,走几步,又摔倒。我们因挫折而哭啼,看看四周有没有任何人在注意,我们爬起身来再试。有些时候比较好,有些时候比较差,但到头来还是有进步,终至变得更容易、更自然。当你来打禅七时,不要把自己想象成是来受训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世界级运动员,相反的,要把自己想象成才刚开始爬。
我们开始修行时,必须要做一些分别。必须认清自己只是众生,不是开悟的大师,更不是佛陀。也必须认清,自己是在修行的开始阶段。我现在告诉你们要分别,因此显然你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已经达到上面两句诗偈所描述的阶段。如果真正到了心、境两不生起的层次,就不需要打坐,我也不需要开示了。其实,如果你到了这个层次的话,就没有我在这边讲话了。要接受我们是学着爬行的初学者,而每走一步都更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