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送灯
元宵送灯,即元宵节日这天,
所有的家庭都必须给自家的祖坟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
即便一些无主的孤坟,也会有僧、尼等行善之人,送一柱弱弱的烛光,让孤魂野鬼也享受到关爱的温暖。元宵送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
春节可以不回来,但元宵节是一定要回来送灯的。否则,不但乡亲们会说三道四,自己心中也会有长久的遗憾。正因为如此,元宵节前一两天,在外地工作的光山人都千方百计地赶回光山。据县里同志介绍,元宵节前一天,仅北京牌照的车辆来光山的就有近百辆,省内的就更多了。以至于宾馆、酒店,家家爆满,宴请、住宿,均得提前预订。元宵节当天,从清晨起县境内就鞭炮声不断。而夜幕降临,则会满山遍野灯光一片,烟花漫天。一些经济富裕的家庭,则会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燃放爆竹烟花。
送灯是很隆重的,我们家乡有句话“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送灯的隆重。十五这天,不管离家多远,远在外地的游子都要回到家乡,中午吃团圆饭,晚上送灯。如果哪家祖坟没有人送灯,就说明这家人绝户了,没有后人了。这是每家人都忌讳的。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坟地或路上,你会看见到处是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象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彩花,你真正才会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只有这一天,小孩一个人走在坟地也不会害怕,也只有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妇齐上阵,同姓家族共欢乐。
小时候,送灯回到家后,同村的小孩子们成群结队,拿着各家自制的灯笼出来玩,挨家串户。我记忆中灯笼有各式各样的,有兔子灯,在地下拉着走;有飞机灯,一要竹竿举着:还有八方灯等。同时,边玩边放炮,那是欢乐恐怕现在的孩子是没有过的。年轻人们,就围坐在火笼前,唱民歌,那时叫“黄色小调”,其中有一首民哥就叫《观灯》,商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调子就是在这首民歌的曲调上改编的。那时我也会唱几首的,可惜现在都忘完了。老年人们或许还有人会唱。一般正月十五夜里,村民们自发组织要玩花灯,唱大戏,舞狮子,舞龙,也是挨家串户,热闹非凡。可惜,现在都成了记忆。
所有的欢乐不有复返了,只有怀念。
正月十五送灯是有讲究的。出门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因为,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这样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
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初开始的。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无从找到父母坟墓的下落。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你是皇帝,没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 除非你的父母。这样吧,皇帝你令人在每个坟头前插上蜡烛,能经你跪拜而烛不灭的就是你的父母的坟墓。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从此,送灯习俗流传至今,成为最隆重的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
也有人说,刘伯温让朱元璋抛洒黄裱纸,
纸落谁坟头,哪是父母的坟墓。所以又有压坟头纸这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