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孩提游戏
参观四方海云庵民俗馆,临结束时我突然发现一面墙上贴着十张情趣盎然的儿童游戏的素描画,上面惟妙惟肖的动感画面,正好是青岛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孩子们常玩的十种游戏。于是,一种久违的亲近感油然而生,让我不由记起四十多年前那些熟悉快乐的味道。因为,这十种耳熟能详的孩提游戏我在小时候都玩过,它给我的孩提时代带来了无限乐趣,所以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让我的思绪又回到那些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里。
打懒老婆。记得孩提时,我和小玩伴们放学或空闲常玩打懒老婆,这也是过去青岛正月、春季最常见的游戏。打懒老婆,就是用鞭子抽打一种木质旋转的陀螺。我用细绳鞭儿一圈一圈地缠绕在“懒老婆”身上,然后用力一甩,它就会旋转起来色彩斑斓,每当快要停止旋转时,就再抽上一鞭子或鞭笞一番,让它不停地转动飞旋,青岛管这种游戏就叫“打懒老婆”,也称抽陀螺。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削铅笔刀把木头削制成圆柱形、底部锅状或漏斗式的面平底尖的圆锥体、拳头般大小不一的陀螺,底尖镶嵌一枚钢珠作为旋转支点。顶面涂上一圈一圈五颜六色的色彩,旋转起来艳丽无比。打懒老婆的玩法多样。一种是谁的“懒老婆”打得旋转次数多时间久,谁就是赢者,输者头上要挨“弹叭”。还有一种,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一个一米开外的圆圈,在圆圈界内,几个“懒老婆”同时旋转竞舞,看看哪位被碰出或被鞭挞出界,即算败者。另一种,青岛多石条马路沿儿,如果把“懒老婆”一鞭子从低处的马路上抽到马路沿上,就视作胜了,败者必须弯身从胜者胯下爬过去接受“胯下之辱”。
粘知了。孩提时期,每年暑假都是我们捉(粘)知了的最佳时机了。每到夏日炎炎,窗外大院里的知了都会聒噪个不停,我和小伙伴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我们找来一个长长的竹竿,在竹竿头上缠上面筋,于是就提着小桶出发了。到了一棵树上知了叫声连连的大树下,我最先透过茂密的树叶发现了一个目标,个头还不小,隐约能看清这只知了的声鼓一起一伏,晶莹的双翅在阳光下闪亮。它叫的声音雄壮有力,悦耳动听。我悄然将长长的竹竿伸过去,明明看到杆头快要碰着知了了,可我紧张地手一抖,快要到手的“战利品”却“吱”地一声扑棱棱逃之夭夭了。“哎——”我叹了一口气。“我来!”同伴儿看到我失望的眼神,他接过长长的竹竿,看上去很有经验地又寻到一个新目标,只见他不慌不忙将沾有面筋的竹竿伸过去,迅捷地往上一捅,“吱、吱……”随着这只知了的几声凄然的声鸣,这只可怜的知了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了。后来有经验了,我们一连又沾了20多只知了,兴冲冲地满载而归。
打弹弓。要说童年最刺激最喜欢玩的事,就是打弹弓了。打弹弓是男孩子当时最喜爱的游戏。我玩的弹弓是自己做的,有用较粗的铁丝弯成,也有用树叉做的,记得橡筋用的是自行车的气门芯,长长的很有弹性(气门芯是剪成一小段用),两根前面缠在弹弓上,后面用一小块长方形的皮子做装弹丸的包头。弹丸用大小适合的石块,有时也用团成的泥丸。最惨的要算是麻雀了,它是打弹弓的主要目标。记得那天我在凉台上,发现了不远处一棵硕大的梧桐树上落了一群麻雀,唧唧喳喳闹个不停,我一弹弓打过去,一只可怜的麻雀不幸中弹落在地上,我下楼将它拿上来,给它水喝,喂它小米吃,但受伤的小麻雀滴水和米不沾,妈妈说麻雀养不活的,等这只麻雀少好些我就放飞了。其实弹弓的玩法还有很多,再有的玩法是打纸叠子弹的弹弓。也是先找一根长长的直滑的粗硬的铁丝,用钳子把铁丝按照手枪的模型钳弯成形,枪头是两个小铁丝圈象两只小眼睛,但要留点缝隙,把几根皮筋穿套在上面,枪尾是竖着两小条的尾巴是为了让折弯了的纸弹从前面伸拉上劲,置放子弹的地方。扳机也是一根弯曲的铁丝棍顶在尾部的子弹下,一扣动就把子弹顶起,绷住了皮筋力量的纸弹就飞奔向目标,扳机处也是跟手枪外形相仿,枪把因为经常用力握,只是两根铁丝有点硌手,就用各种粗线缠绑起来,一只打纸弹的手枪弹弓就算做好了。子弹就是各种用废的纸做成,裁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纸,卷起来,然后从两头用力一折,就折成三角形的纸弹了。折上两手合捧起的子弹,
放在裤兜,口袋里,就约人打仗去了。
斗鸡。我的童年时光,和小伙伴们最常玩的游戏还有就是斗鸡,也就是每人搬起一条腿,仅靠一条腿蹦跳,用搬起的那条腿的膝盖撞击对方的膝盖,谁松手了或被撞倒了就算失败。可以进行两班群战,也可以一对一格斗,有勇气并且争强好胜之人还可以进行车轮大战。每有获胜,获胜者都会兴奋地高举不提腿的手握拳自励,以示自己最厉害。有一次,我和一群小伙伴又在院子里聚在一起玩斗鸡游戏,一个大我们几岁的高年级大孩打擂台摆开了车轮大战。我眼看着几个小伙伴接连上阵,却都被他一个个轻松打败,因为他和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说是斗鸡,而他却是仗着个高体大,把搬起的膝盖可以直接撞到对手的胸脯上,给对手来个泰山压顶之势,以至于排在后面的小伙伴都不敢上场了。看着这个大孩嚣张的气势,我憋着一口气,“上、上!”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我终于忍不住提拐冲了上去。狭路相逢勇者胜,两个人虎视眈眈,两拐重重撞在了一起,我频频进攻,虽一时撞不倒他,但表现出决不服输的气势。只见对手冷笑一声,撤后半步,单腿点地调整着位置,猛地又使出了饿虎扑食之势向我当胸压来。我不急不躁,等他压下来的一瞬间猛地一下跳到了一边,傻大个重心失控,“扑通”一声来了个嘴啃泥。小伙伴们欢呼起来,围着我庆祝胜利,这也更加奠定了自己在小玩伴群中的领头地位呢。
滚铁环。滚铁环也是我小时侯喜欢玩的一种游戏。记得滚铁环的用具是上街买来的,在部队营房的操场上滚起来最痛快。放学回家带上铁环,我总要先奔赴篮球场玩上一阵子。那里有很多孩子在滚铁环,大家绕着整个篮球场奔跑,一圈,二圈,三圈……我尽情地推着铁环熟练地奔跑着。这种游戏挺好学,只要掌握住平衡多练练就可以了。也有一个小伙伴的铁环是自己做的。他父亲认识一个铁匠,这位铁匠手很巧,做的铁环似乎比谁的都漂亮。我眼馋就经常和这个小伙伴换铁环玩,两个人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看谁跑得快,看谁跑得远。很快,我滚铁环的技术就成为伙伴中最好的了。白天玩的太疯,以至于在梦里我还在滚铁环,在篮球场上奔跑,比谁都快,持续不落的时间很长很长,几乎是没有掉落的,我幸福并快乐着,睡梦里笑出了声。
斗蟋蟀。“斗蛐蛐”。这也是我孩提年代用蟋蟀相斗取乐最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斗蟋蟀首先要捉蟋蟀,一入秋,草丛里,石缝中,到处都有蟋蟀的身影。那时侯我和小伙伴们捉蟋蟀成瘾,尤其是晚上比较好捉。秋天的夜幕降临,我们一人拿一把手电筒,也有拿着自己用细铁丝编的扣蟋蟀的网子(主要是怕用手捉碰坏蟋蟀的须尾,就不美观了),大家屏住气寻着蟋蟀“嘟、嘟、嘟”的鸣叫声,当翻开一块大石头,发现了一个个头大须尾全的蟋蟀时,就别提多高兴了。小心翼翼地捉到后,带回家放进精心准备的透明玻璃罐头瓶里,看着蟋蟀像个歌手一样在里面欢快地鸣叫,就想着它快快长壮早日成为一员厮杀疆场的“将军”。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最令人振奋的当然还是斗蟋蟀了,赛场上小选手们都挺紧张,生怕自己的蟋蟀失败丢面子。我曾经捉过一只头大、腿长、触须直的善斗蟋蟀。它在战场上很勇猛,经常是屡战屡胜,人称“常胜将军”。一旦胜利它就会展开半透明薄膜的双翅,像个大将军一样欢唱起来,像蝉一样扇动两块振膜,交叉摩擦而发出响亮震耳的声音,就像是它的胜利奏鸣曲。每当这个时候,斗胜了的蟋蟀的鸣唱就像溪水一样清凉而悦耳,同时又威武又有震撼力。
翻棉弹。我和小伙伴们卷入一股翻棉弹的热浪,那时全都“架”上了绳子,一有时间就拿着绳翻呀,翻呀,就连上课也把绳子套在手腕上,以便下课铃一响就开始翻。这本来是女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但男生玩的也很多。我当然也不甘落后,起初,我只会翻三种东西,五角星、降落伞和桥。我以为我的本领已经很高超了,已经无人能敌,可是我看到那些女孩子,人家都已经用绳子翻出了什么“蜻蜓、弹簧、鬼脸、鱼……”等花样,我便立刻向班里的第一翻绳高手萍萍虚心请教,虽然她有些很不耐烦地教我,但凭我的“聪明才智”,片刻间,我就学会了很多花样。我一高兴还在班里摆下了“擂台”,向班里的其他高手挑战,几位高手联合起来摆下了天罗地网,但都被我一一破解,最后我成了“翻绳大王”,理所当然成了擂主。翻绳游戏可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一根简单的绳子就能变化出这么多神奇的花样,它不但能锻炼我们的手指灵活性和大脑的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我喜欢这种游戏。
跳房子。这也是童年时玩过的一种常见的游戏。跳房子,一看到这个游戏,心中就浮现出美妙的童年往事。这好像应该也是女孩子的专利,但小时侯许多男生也经常和女孩子一块跳,我也在其中。现在已经记不住怎么跳,什么规则了,但双脚或单脚,左左右右,上上下下,蹦来蹦去,多少还有些印象。跳房子游戏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步兵用这种方法摆开阵势进行步伐训练。后来儿童们便模仿军队的样子在地上划线踢石子,并很快成为了传遍欧洲的儿童游戏。怀旧玩法是,地面上画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后用布沙袋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将布沙袋扔在“房子”里,单脚站立,站进房子,单脚将布沙袋按顺序踢进指定格子等。当然布沙袋或石块或瓦片,必须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压线,否则判为失误。中途失误,可在下一轮轮到时,从失误格开始继续往下跳。不得在方格内久留。这种游戏愉悦心情,真正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弹跳力、腿部力量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跳皮筋。参加这种游戏的女孩子居多并擅长。小时侯我也经常看她们跳,一些高超的惊险动作很令人感叹并羡慕。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跳皮筋时两头各有一人扯着皮筋,单人跳时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跳橡皮筋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很易于在广大学生中普及。
拾博古。拾博古也叫拾砂,是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儿童游戏。之所以叫“抓金”是缘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试想,儿童手中玩耍的小石子,抓到手里都会变成金子,生活怎能不富足?这种游戏所需的道具是五颗大小均匀的小石子,我小时侯也经常玩。随便什么地方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或坐或蹲,就可以玩起来。游戏的口诀是“个”“俩”“仨”“卡大把”“金翘金抓”。“个”就是将五颗小石子洒在地上取任意一颗当“头”抛向空中,然后单个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并且接住抛起的“头”。拾完后要求五颗小石子都在手中,然后再把小石子洒在地上,每次拾两颗小石子,就是“俩”。“仨”是一次拾三颗小石子,另一次拾一颗。“卡大把”就是抛起“头”将手中四颗小石子卡在地上。然后快速拾起。并且接住“头”,“金翘金抓”是将手中的五颗小石子同时上抛,用手背接住后,再次抛起,手掌向上抓空中的小石子,以抓住的颗数计“金”。游戏开始时,先共同定出一个“金”数(百金或两百金),然后“剪子包袱锤”决定先后。小伙伴便围在一起边唱口诀边拾砂。谁先抓够规定的“金”数便为“王”,“王”有权惩罚抓“金”最少的那个小伙伴。惩罚的方法是打抓“金”最少的那个小伙伴的“鼻子眼”。经常打得那个小伙伴乱指一气,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岁月如梭,时光似箭。时至今日,有多少孩提的游戏可以重来,但我们的童年永不复返。童年的老游戏让我难忘,每每想起那些流逝的童趣,我就心情激动难以释怀。让孩提时代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
永远留在我美好的记忆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