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到永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8187759
本馆由[ 红红 ]创建于2010年08月28日

立冬的习俗

发布时间:2011-11-06 19:14:03      发布人: 红红

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补冬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在冬季人们应该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量的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简言之,冬至时,在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而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应该注意调养身体的方式和方法。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立冬补冬不可盲目“进补”

  在补冬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

  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应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编辑本段立冬养生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立冬以后,天气转寒,如何增强对寒冷的抗御能力?不外乎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其方法与衣食住行无不相关。

  调整饮食增加热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环境,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0℃左右,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加快,随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减少散热,故应多吃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从而温养全身组织,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强壮,有利于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减少疾病的发生。

  冬季饮食调养,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避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食和薯类,谷类食物不能减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脂肪是最浓缩的能量来源,能防止体温散发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主要来自于植物油和动物油脂,冬季日需25—3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用以维持血糖恒定。蛋白质也能产生热能,人体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来自蛋白质,常吃畜禽肉、鱼虾、海参、豆制品、牛奶等,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动物内脏、动物血、水产品等,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维生素和纤维素主要从蔬果中摄取,多吃萝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带等蔬菜,常吃苹果、香蕉、枣、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热饭热菜,喝热水,由于各地气温的差异,高寒地区应用大温大热之品及甘润生津之果蔬。

  中国人善于烹饪,举世闻名,冬令吃火锅相沿成习,涮羊肉、什锦锅、白肉锅、毛肚锅、云吞锅、海鲜锅等。冬令还流行砂锅菜如砂锅狗肉、砂锅鸭、砂锅豆腐、砂锅狮子头等。此外,餐桌上的热粥,也是冬季的美食,腊八粥在全国流行,如在熬粥时,添加肉禽蛋类、水产类、蔬果类、蕈类等配料,就能达到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热乎乎的食品,适量食用,暖意浓浓,御寒强身。

  冬养:以养藏为原则

  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冬补:以温补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矗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此时应以温补为原则。

  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养生:因人、因地而异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是,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补冬”成闽南风俗

  闽南人素来懂得享受生活,不仅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且“补冬”也是独特的风俗之一。每逢“补冬”时节到来,不少人都精心准备,狠下功夫,与家人朋友大补一番,强身健体、滋补养生,大家都尽情享受着“补冬”带来的温馨生活。

  提早准备“补冬”的,会在家里养些鸡鸭鹅兔等,供冬天慢慢进补,有的甚至可以吃到春节前后。鸡鸭鱼肉大家没少吃,羊肉和狗肉也是人们的最爱,“补冬”带起了又一轮消费热潮。

  在大仑菜市场开超市多年的许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地道的石狮人,很早以前大家生活不宽裕时,每年到了补冬时节,家家户户也会杀鸡宰鸭;现在生活富裕了,还会加入中药“四物”(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合炖,这样会更加味美营养。尽管现在生活好了,平时大家都没有少吃这些东西,也有些人对立冬“补冬”没以前那么重视,但绝大数人还是将“补冬”这种风俗,作为一个传统的亲情节日来过,以弥补大家平时因忙碌而淡化的亲情。

  

立冬相关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今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全国)

  腊月初八,冻掉下巴。(北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