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母亲(六)
母亲的扁担
对母亲的记忆,最早深刻的映象应该与扁担有关。家里的扁担不少,有长有短(最长的也叫千担),有木质的也有竹制,有光扁担也有带钩索的扁担,都放在弄子(正房与小房之间的走廊)的角落里;母亲出门时,从中拿一根,回家时又放回原处。
某年的秋天(大约是我三四岁的时候),突然发现母亲早出晚归时,总少不了一根扁担,觉得奇怪,心想,母亲总是拿一根棍子(那时不知这根棍子叫扁担)做什么?是不是她每天回家很晚了要防着“老八子”(“老八子”是当时农村对豺狼等野兽的统称,大人常以“老八子”来了吓唬小孩,让小孩安静休息不要夜闹),但母亲为什么每天都要比别人(我们房子当时在一个大院子里,共有六户人家)晚回家呢?为什么要等到天黑,天黑可能有“老八子”出来,不是很危险吗?
想不明白,就去问奶奶。奶奶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小时候,天天看她在家做家务,喂猪、喂鸡、洗衣服,做饭都是她的;照看我们兄妹,也是老人家最大的乐趣和任务。记忆中的奶奶,从来没有责备过我,童年幸福的时光,好多是奶奶的手牵着度过的;就是读高中寄宿了,每当回家拿菜(那时农村人的条件差,读高中寄宿,学校只提供甑子给学生蒸饭,学生自己淘好米送去蒸,一般一个班一层),奶奶早早就准备好了,还常常特别给我一个小小的奖励,或给我一个熟鸡蛋,或从柴火灶的灰堆里扒出一根焦黄的香喷喷的烤红薯……,奶奶看着我津津有味吃着,满脸微笑,祖孙俩,那种幸福甜蜜的感觉,非经历者,只怕无法体会。
奶奶告诉我说: 你娘啊,是我们田家坳最能干、最勤快、也最懂得持家的女人。我们家现在人多,劳动力少,队里分给我们的东西也少些,你娘为了不让家里人受冻挨饿,别人出工后(出工为当年的集体生产劳动)回家休息了,她还要去再做好多事,中午休息时间和天黑前都在做事,自留地种杂粮种菜,有了红薯杂粮小菜,我们家才不会饿肚子;还常到田坎土坎边割茅草砍茅柴(野生灌木),砍了田土边的茅柴,生产队集体做事更好过路,也防止茅柴抢了地里肥气,大队干部都称赞你娘;有了茅柴家里可以生火做饭烤火,……。也许,奶奶看到我只是望着她,应该是听不明白,就说,天又快黑了,我带你去接你娘吧,看到你娘,你就知道你娘扁担担着什么了,我点点头……
走到院子门口,果然看到母亲挑着担子往回走,远远的还时不时的传来吱咯吱咯的扁担摆动的声音。奶奶说,你娘和ya(父亲)今天挖自留地的红薯,你娘还把附近土边的茅柴砍了,沉甸甸的一担,扁担都压出声音了……,母亲看到我们出来接她,高兴的喊着我的乳名,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回家……
到了五六岁年龄,母亲就开始带着我们兄妹到地里做事,扯草、扯猪草、摘茶叶、翻红薯藤、插田,我们兄妹都经历过,母亲心疼我们,也常鼓励和奖励我们,当出工或回家的路上,担着的担子是轮空或很轻时,就让一人或两人坐到箩筐或畚箕里,逗着笑着或哼着小调,母亲高兴,儿女们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母亲的扁担,挑起的是责任,挑起的是生活,挑起的是温暖,挑起的是奉献……
怀念永远的母亲!永远的父辈、祖辈!
注:甑子:木制的蒸饭器具,含甑盖、甑身、甑底,相当于现在的蒸饭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