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记革命先烈刘一梦和他的文集《失业以后》
“追梦人”—记革命先烈刘一梦和他的小说集《失业以后》
山东“四五”烈士之一
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早的实践者之一
一个热情洋溢而富有浪漫色彩具有坚定信仰的人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刘一梦是个革命的烈士。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又知道了他不仅是革命烈士而且还是个作家,那时有本书叫《党的忠实儿子》就记载了刘一梦的一些革命事迹。从那时起我对革命烈士就很崇拜和敬仰,写作文时,常把他们的一些英雄事迹描写在我的作文里,以母亲家庭早期的两位先烈刘晓浦、刘一梦为荣。中学以后知道了刘一梦的作品叫《失业以后》,只是听母亲讲过,原著我没看过。1964年家人与邓叔叔和庄阿姨全家人在一齐吃饭。席间母亲和庄阿姨因都是山东人,唠起了家常,提到了“燕翼堂”两位革命的先驱者刘晓浦和刘一梦。庄方轩阿姨说:“她小的时候就知道‘燕翼堂’的一些事,刘一梦的母亲就是当地也稍有名气的庄家地主家庭里的‘千金小姐’。她是受到了庄家早期‘表亲前辈’刘一梦的影响而抗战时期参加了革命。”母亲说,她和她的的家庭更是如此。70年末我入伍时,同年入伍的有位战友来自于济南,我向他打听是否知道济南“四五惨案”的22位烈士事迹与墓碑。这位战友说知道,小学、中学清明节时学校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他印象很深。1974年这位战友探家时我特意委托他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看看有没有刘晓浦和刘一梦的墓碑和相关记载。探亲归队后他告我没见到,但邓恩铭、刘谦初等几个“四五”烈士的有墓碑,我不免有些失望。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听老一辈人再次提起刘一梦的小说集《失业以后》,并说鲁迅先生給予了很高的评价,再次引起了我对他原著浓厚的情结与渴望的阅读。而今在互联的时代中,让我穿越时光的隧道,有幸拜读了他的原著,走进了那个年代一代“追梦人”崇高的理想与不朽的篇章。
刘一梦(1905-1931)原名刘曾溶,字安泉,号大觉,笔名亦梦。出生于沂蒙山区垛庄遐迩闻名的大户“燕翼堂”家庭。我的姥爷(行二)堂兄弟十四个,刘一梦排行为老五。“燕翼堂”刘氏家庭早年间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我的姥爷和他年龄相仿的几位家庭成员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等地几所著名的大学就读。刘一梦生性聪慧,颇具才华,自幼喜好文学,是“燕翼堂”书香门第杰出的代表。中学在临沂五中读书,1921年考入济南商业专科学校,后又考取了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读书。1923年追随他的四叔刘晓浦转入了上海大学中文系。据说刘一梦原想做个教员,但在上海大学的经历让他习文从政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洪流之中。可以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是奠定了刘一梦为之奋斗理想重要的革命思想基础与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说,一个时期这里汇聚着一大批党内优秀分子和爱国的有志之士,也产生了党内杰出卓越的领导人。当时的上海大学是早期我党初创时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一座洪炉。刘一梦在这里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和熏陶。他入学后进一步得到了在该校任教的我党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蔡和森等人的教诲和影响。1923年夏他经党的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读书期间,他参加了上海的“五卅”运动。苦心专研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读过《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并以“同乡会”活动的名义,与国民党同济分部的左派和杨传声、刘功成,共产党员孟超、梁子修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的学习小组。
刘一梦,是“醒着的”青年,在动荡时期中,他在“向着太阳,向着光明走。”在山东作家中,他是入党最早的一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陷入了低潮。落伍的、退怯的、彷徨者,甚至投敌变节的,都有。他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血淋淋的革命斗争残酷的现实,更加激发了他始终不渝的革命斗志和坚定了他的信念。1927年夏他开始着手创作反映工农运动题材的小说。这年的冬季蒋光慈等人是受当时党内负责人邓中夏、李立三的指示在上海筹建并成立了文学社团出版文艺刊物,取其名为“太阳社”。刘一梦是该社主要成员并是党内负责人之一。该社成员大都是来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的共产党员。“太阳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除了理论宣传外,他们在创作上更着重现实的工农斗争题材,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太阳社”成立那天,瞿秋白还专门来参加了太阳社内党的组织叫“春野支部”活动。太阳社的同仁们,有许多是上海大学的师生,例:瞿秋白、蒋光慈与刘一梦、孟超等不仅是师生关系,在党内更是革命的同志。瞿秋白是“春野支部”主要领导者,刘一梦是负责人之一。太阳社是一个以无产阶级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来推动文学事业的团体。用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一文里的话,他们是“在革命浪潮里涌现出来”的,“富有革命情绪”(注:载《太阳月刊》1928年1月号),创作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在这些作者中,写作最早、用力最勤、影响较大的,正是《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作者自己。同时指出,革命者“从革命潮流涌出的新作家不但是文艺的创造者,还应该是时代的创造者,应该追随时代或者走在时代的前面,”中国文坛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学现代史》上第一节中记载:“一九二八年前后出现的革命作家中,较多的是太阳社、创造社成员或在太阳社、创造社所编刊物上发表创作的青年。他们的创作都与蒋光赤的作品有着近似的特点。他们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宣传阶级斗争,表现出革命的热情。蒋光慈和这些作家的创作、理论和组织活动,都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做了初步的拓荒工作。他们旗帜鲜明地为无产阶级服务,政治立场明确,革命色彩强烈。他们的作品以主要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描绘革命者的抗争。这些,都给新文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刘一梦的短篇集《失业以后》,大都描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苦难和反抗,被鲁迅认为“总还是优秀之作”(注:《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
刘一梦在“太阳社”期间发表了他的小说集,共收入《失业以后》《工厂的儿子》《谷债》《雪朝》《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等八篇文章。刘一梦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了底层劳苦大众的窘迫困苦的生活,塑造并歌颂了众多的被压迫者和革命者的形象。其中他笔下两篇所描绘地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是一个真实贴切生活的原型,分别取材于自己的亲戚,一篇以沂水城地主刘诚宽为模特,另一篇则以沂水大地主刘一欣的罪恶事实为基础。深刻的揭露了豪绅们的勾心斗角和某些地主阶级罪恶的本质。《沉醉的一夜》具有“自叙传”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奋斗辛苦经历和为国为民忧患的意识。《车厂内》和《雪朝》是为工农斗争总结教训的作品。前者写电工厂的一场被动的罢工,工人们对厂家其实并无强烈的不满和要求,主观主义者张茂却一意孤行,用手枪威逼工人实现了罢工。他在工厂内打死了两人“洋人”之后,“像失去了知觉,瞪着眼睛,五官几乎失去了位置”,他不知所措了。这场罢工斗争并不会给工人们带来根本的切身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作品从这一点上对“左倾”路线和“勇敢分子”进行了批判。刘一梦对对当时的某些做法所保持清醒的头脑、独辟精道的见解是难为可贵的。《雪朝》更是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某些人“激进与冒险主义”的现象。小学教师李和夫领导农民武装斗争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由于放松了警惕导致了失败。他们在就义前总结了这个失败的教训。作品提供的这种斗争的经验和教训显然是颇有深刻的寓意和启发性的作用。
《失业以后》是刘一梦的代表佳作。初刊于《太阳月刊》1928年5月号。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编入了《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八十年代,巴金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严家炎选编的《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都将《失业以后》收录其中。作品充分展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斗争悲壮情景。25名纱厂工人在罢工斗争中被开除,失业了。领导工人罢工的青年工人朱阿顺把仅有的钱接济了自己的工友(伙伴),自己也陷入了衣食无着落饥寒交迫的困境。他禁不住想起已脱离了的家庭和患病的母亲。为了生存,他想抛开多病的妻子离家出走。当他从旧衣箱中翻出一张列宁半身像时,一下子振奋精神受到了鼓舞:“这一切又算的了什么呢?”作品篇幅不长而格局严谨,风格凝重,语言朴实,十分恰当地描绘出了罢工工人们的反抗情绪和罢工斗争的心理状态。
他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揭露了当时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对广大工人、农民的压榨和剥削,并塑造了众多被压迫和革命者不屈不挠反抗斗争的形象。他在《失业以后》小说集中公开写道:“打倒资本家!打倒走狗!”(失业以后18页)更是深层次的号召和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打倒和推翻现时统治阶级,普天下劳动人民才能得以彻底解放。从发表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刘一梦很早就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旗帜鲜明的用无产阶级的文学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仰奔走呐喊。早期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时任上海大学教授蒋光慈对刘一梦的小说集给予了高度地评价。他说:“刘一梦是最早描写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形象,他的创作丰富了革命文学的实绩”。鲁迅先生在《我们要批评家》一文中曾称赞刘一梦的小说集《失业以后》为“优秀之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一梦在上大学期间,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到处奔走,不时来往于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之间。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刘一梦义愤填膺,他与数十名进步作家公开发表了《中国著作家自由联合会对济南惨案的三个宣言》,向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洗雪国耻,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争取民族的解放。同年秋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山东从事于青运、工运、农运运动,依然拿起他那犀利的笔做刀枪去战斗。他在任《济南日报》“晓风”周刊主笔的同时积极推行“普罗”(无产阶级文学)文学运动。以“大觉”为笔名发表了《记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等文章。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普罗”文学,团结带动和影响了当时很多的进步青年。期间 刘一梦与当时青年文学社团“晓风社”的创办人余修(1925年加入社会青年团员)交往甚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八十年代初,山东师大的早期创建者,时任山东省政协领导的余修在回忆文章中追忆了他与刘一梦的交往。当时余修创办的“晓风社”得到了刘一梦的指导和帮助,因为工作关系两人几乎每天都见面,工作余暇,便在一起谈论文学。刘一梦把当时一些著名作家生平历史介绍给余修并向其分析作家代表作的特点以及写作的技巧问题等。有时,刘一梦到余修的住处,围炉夜话,吸着香烟侃侃而谈,直至深夜,两人便同榻而卧,抵足而眠。余修称赞刘一梦“是个热情洋溢而富有浪漫色彩的人。”
关于刘一梦何时何地被捕至今网上有些说法不一致。一种说法由于叛徒王天生、王复元的策划,一种说法是叛徒李天均的出卖。其实这两种说法是源于同一版本。真实的情况是:“济南日报的《晓风》周刊是1929年1月创办,对内是山东团省委机关刊物。刘一梦时任团省委常委、秘书长和宣传部长(二月任团省委书记),并担任了《晓风》刊物的主笔。仅成立两个多月时间的《晓风》刊物就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成了当时一些爱国进步青年和有志之士的战斗号角,成为积极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普罗”文学的阵地,让当时反动当局十分坐立不安。料定其中必有‘共党分子’所为。1928年底原山东省委负责人之一的王天生、王复元投敌叛变后,成立了反动的‘捕共队’在全城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对《晓风》刊物团社实行了暗中严密的监视和秘密的跟踪,1929年3月中旬派张玉弟(叛徒)以访友为名到《济南日报》印务处侦察,时值《晓风》周刊送稿人韩大华入内,张玉弟即在报社门口守候,当韩大华走出时,便尾随其后至官驿街,将韩大华逮捕。韩是当时《济南日报》的一名记者,不是中共党员,但敌人却从韩的口中得知《晓风》周刊的联络员李天均的线索。李天均是济南院后街鸭子湾八旗会馆一名小学教员,每星期二下午二时在齐鲁大学西墙外墓地与刘一梦接头。李天均被捕后经不起敌人的严刑拷打,成了可耻的叛徒,带领着敌人以照常方式与刘一梦接头,暗中在其接头地点布置了特务军警实行了包围。1929年1月山东党组织因叛徒的出卖遭到了重大的破坏时,党中央决定立即转移山东省党团内的领导干部。已经决定调刘一梦去上海,由原团省委秘书长宋占一继任刘一梦团省委书记一职。因宋占一与李天均之前无直接关系,刘一梦便和宋占一商定在接头处办理关系移交,同时介绍宋与李天均接头。4月9日在接头时,叛徒王复元带领的“捕共队”当即抓捕了宋占一,刘一梦侥幸逃脱。但刘一梦此时此刻完全没有考虑个人的生死安危,立即转道回团省委机关,打算销毁机密文件,不料敌人已经知道了团省委机关的驻地四马路三里庄,赶往搜捕,刘一梦赶到时,敌人也同时到达,遂被逮捕。”其实刘一梦对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捕心里是十分的清楚,他1924年暑假之际因广泛地在家乡传播革命思想就险遭持传票警察的抓捕。上海的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屠杀,他都经历过。尤其是王天生与王复元的公然叛变投敌,山东省党组织数名领导人相继被捕,一时济南城内大街小巷布满了军警特务,当时的处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刘一梦却毫无惧色,早已抱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而依然奋不顾身忘我地战斗着。刘一梦被捕后,遭到了敌人的多次严刑拷打,他大义凌然,宁死不屈,先是被判处无期徒刑。1930年9月韩复渠上台后,对刘晓浦和刘一梦的案子,重新进行了审核与复查。尤其是对“二刘”的家庭背景与其行为是十分的不解,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在他所圈定的枪杀“共匪”二十多人名单中,刘一梦是唯一的作家。韩复渠以为,刘一梦是一介书生,不会“顽固到底”。命其手下对刘一梦要格外的加以“感化和诱导”,用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生活劝说刘一梦改变立场与其合作。反动当局恰恰忘记了刘一梦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位革命的作家。更何况刘一梦本身就是个衣锦无忧的阔“少爷,”他所摒弃的个人富贵生活,就是为了换得普天下劳苦大众的富贵生活。在敌人百般恐吓利诱下,刘一梦始终铁骨铮铮,对此无不嘲讽地说:“你们看太阳是从那边出来的?”当事与违愿,韩复渠觉得很是奇怪并对手下人说:“哼,这刘一梦放着大少爷不做,偏要当共产党,年纪轻轻的就想管全山东。”
刘一梦在1927年7月至1929年2月这一年半时间里所发表的小说集与作品,深刻地揭露了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罪恶,唤醒着无产阶级普天下的劳动人民奋起反抗与斗争。尤其是对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后,身处在革命低潮时广大革命者和劳苦大众产生了很大的鼓舞力量和激励作用,即使是身陷囹圄刘一梦依然没有停止用他犀利锋芒的笔在战斗,被难友称为牢狱中的“普罗文学家”。他的文章成为革命时代战斗的号角,在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的时候听家人描述过刘一梦的尊容。戴着一副圆形的眼镜,常穿着一件长衫,那时给我的印象刘一梦是一位文质彬彬很有才华的学者。后来看到了他在上海大学时拍下的一幅照片,虽有些模糊,使我更加感到那是一个时代“追梦人”热血青年的面容。透过镜片他炯炯的目光是那么地有神与坚毅,凝视着对为之奋斗的事业与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信念。
今年9月6日我与族亲一行二十多人祭扫了“燕翼堂”刘氏家庭四位革命先烈的墓地。我在刘一梦墓碑碑阴铭文前又仔细拜读到镌刻着他生平的简介。悲痛感慨: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在二十出头就创作出版了他的小说集《失业以后》,文采斐然,但铁骨铮铮。他用那犀利锋芒的笔尖像一颗颗子弹一样射向那黑暗罪恶统治阶级的心藏,富有着革命的战斗号召力与感染力。也正像老一辈革命家余修对他的评价:“是个热情洋溢而富有浪漫色彩的人。”二十多岁是人生多么美好和施展才华横溢的时光,但在那时刘一梦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无私无畏的革命家。他所用的笔名“大觉“,时时昭示着觉醒者的一代“追梦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在今天留给我们的不正是无尽的思索与启迪吗?!
往事沧桑,岁月的流水也许已冲淡了人们的记忆。抚今追昔,作为一代理想“追梦人”的后人们和历史终究不会忘记这位沂蒙骄子,齐鲁英才的名字。刘一梦-曾如一个璀璨的“追梦光辉之星”在世纪的天空闪耀!
赋感两首:
(1)一梦檄文谱华章,笔作刀剑刺敌脏。慷慨就义河岳泣,留得英名后人仰。
(2)文采墨映我身志,镌刻墓铭功千秋。一腔热血挥豪气,今朝热泪化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