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张守常辞世
张守常
2012年04月13日 06:01
来源:东方早报
4月6日早晨,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守常因病在京去世。据张守常教授的女儿介绍,在此前一年中,因身患重病,老人已不能发声。4月10日,张守常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作为张守常多年的同学兼同乡,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偕夫人到场相送。
张守常1921年12月22日出生于山东高唐,1940年入京求学,先后就读于北京山东中学和北京大学。在北大,他最初考入的是英文系,就读一年后他从英文系转入历史系。张守常求学时即兼任教职,在北京山东中学讲授历史、国文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这所中学的教导主任。
1953年,张守常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北师大长达近60年的教学岗位上,他先后从事历史教学法、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料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北师大近代史学科、历史教学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太平天国北伐史》、《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中国近世谣谚》、《拂晓集》等。其中《中国近世谣谚》是从传播学、社会心态史和政治史角度研究谣谚语的奠基性著作,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好评。
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谣谚来自群众的口头传述,在当时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在后世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并且直接影响到当世和后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又有其文学价值。张守常留意于此,积四十余年的不懈搜集,辑成《中国近世谣谚》一书,所用书籍和报刊达600余种,辑得谣谚1400余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曾在权威学术期刊《历史研究》发表书评《谣谚与新史学:张守常《中国近世谣谚》读后》,对这本书给予了较高的学术评价,他说《中国近世谣谚》一书辑录的1400余首谣谚, 大多是明代以降至近代的, 其中许多都能引出新想法、新课题。
张守常的去世,让他的师友、亲人和学生都不胜悲痛。北师大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在1954-1958年期间就读于北师大历史系,当时,张守常为他们这一届学生讲授历史教学法,同时也是实习指导老师。在黄安年的记忆中,上张守常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他是北京史学界的著名才子,上课不仅谈笑风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他的书法艺术和京剧表演艺术也是北师大一绝。黄安年说,大家知道张守常学术渊博,犹如中国近代史料的活字典,但他的署名并不多,是学术上的“沉默的道钉”。
1957年,张守常被错划为“右派”,上教学第一线的权利被剥夺,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资料室里搞资料,私人成果也被公有化。黄安年毕业后被分配在世界现代史教研室任教,他在教学上和张守常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黄安年对张守常十分敬重,对张守常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依然勤于耕耘,在学术上不断作出重要贡献非常佩服。此时张守常是《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的编纂者,也是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作者。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尚未问世的情况下,凭借对中国近代史史料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张守常独自承担了北洋军阀统治阶段的撰写工作,形成了有关北洋军阀统治研究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张守常迎来了学术的春天,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研究机会,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写作。这一时期,张守常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上,他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太平天国北伐史研究第一人。
张守常的去世让黄安年很悲痛,不仅因为张守常是他敬重的良师益友,也因为张守常的晚年生活令他伤感。2009年,黄安年去看望当时已87岁高龄的张守常,他看到张守常身体状况很差,已不怎么出门了,而家庭现代化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暮年的张守常让黄安年萌生了无限感慨,他提出了一个在学术界具普遍性的学术老人养老问题:“未富先退是退休高龄教师的普遍现象,他们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并没有赶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工资翻倍增长的时代,现在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张守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教育和教学法专家,也是中国近代史资料研究专家,他的一些重要成果由于当时的状况未能冠名而署名以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但这个署名得益的却不是他,这在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恐怕并不鲜为人知。张先生的‘弱势’导致的当今生活令人深省,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靖国对张守常的去世“震惊不已”,他在1996年入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他的印象中,当时张守常已经退休,他也只是在师长口中听说过张守常的事迹。听得最多的,就是张守常被划为”右派”后,发配到图书馆当管理员,便利用这一机会读了大量的典籍,以至于据称曹大为教授推许张守常是北师大读书仅次于黄药眠教授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张守常是京剧爱好者,对戏剧颇有研究。他和京剧大师奚啸伯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和奚啸伯谈史论古,探讨历史剧与历史事实的关系。章诒和在《空一缕余香在此:奚啸伯往事》中写道,“(奚啸伯)演《宋江》,他和历史学家张守常一起聊《水浒》。”张守常曾与奚啸伯改写过《污阳楼》,又曾为奚啸伯写过《上元令》剧本。“文革”后奚啸伯病故,张守常说自己不能不有“人琴俱亡、曲谱空在”之感了。如今两位生前好友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相逢一笑谈古今了,这或许可以宽解其晚年人生的寂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