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82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05日

黄节:终生以诗为志业

发布时间:2010-01-05 08:59:3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黄节是近代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集》。其诗作兼见唐诗的文采风华与宋诗的峭健骨格,人称“唐面宋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著有《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黄节1873年出生于顺德,1935年病逝于北平,后归葬广州白云山御书阁畔。

    记者近日赴广州、顺德等地,寻访黄节遗迹,采访有关专家学者。上世纪90年代,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顺德联合举办了“黄节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后出版了《峤岭春秋——黄节研究论文集》。2008年底,《岭南诗宗——黄节》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希博士。陈希认为:读诗、作诗、讲诗,为黄节唯一之志业。黄节是一位有诸多贡献的先贤,特立独行的一代鸿儒,但“近代诗坛一代宗师”应当是一生中最主要的定位。

    研究国学,保存国粹

    1895年,黄节游学顺德简岸草堂,师从岭南大儒简朝亮。在草堂游学两年,黄节深受简朝亮道德学问熏陶,学习到独特的治学方法,为日后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节1902年曾参加顺天乡试,惨遭落败。随后他与同学邓实同赴上海,创办《政艺通报》。《政艺通报》为中国最早的讨论时政、宣传西学、探讨救国图存道路的综合性刊物,黄节为其主要策划者和捐资人,他还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国粹保存主义》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黄节在该文中打出国粹保存主义的旗帜,在中国近代思潮中产生了重大影响。1905年1月,黄节与邓实等人经过长期酝酿和充分准备,在上海发起组织国学保存学会,旨在“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学会成立不久,即创办机关刊物《国粹学报》,黄节、邓实为创办人,刘师培、马叙伦等任编辑。该刊开始时,主要由黄节、邓实、刘师培、马叙伦等撰写文章,后来撰稿人增多,包括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黄侃、章太炎、马叙伦、王国维、罗振玉、王闿运、柳亚子、郑孝胥等50多人,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的国学名家。

    《国粹学报》“虽重旧学,而实寓种族革命思想”,于研究国学之外,表现出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1906年,两江总督端方因《国粹学报》从古籍经史大义中发挥种族思想,散播排满学说,在社会上影响日大,深恐日后危及清政府统治基础,于是派上海道蒯光典谒晤黄节、邓实,许诺以巨额资金赞助国学保存会,被黄节严词拒绝。

    “蒹葭楼”与《蒹葭图》

    1902年,黄节于广州河南龙庆里,建院宇三楹,二楼专门辟为藏书之所,取名“蒹葭楼”,源自《诗经·秦风·蒹葭》。黄节在此将其点化为对理想的不断追求,故黄节又以“蒹葭楼主”为笔名,其诗集也名为《蒹葭楼诗》。

    蒹葭楼藏书逾万,包含古今中外。后来黄节曾捐献很多书刊给南武公学和国学保存会“风雨藏书楼”。其所捐“风雨藏书楼”的明清间禁书即达数千种,国学保存会据此刊印了《风雨楼丛书》和《古学汇刊》,这是黄节为保存民族文化所做的重要贡献。

    1909年至1912年,黄节先后任两广优级师范讲习和广东高等学堂(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当时名家陈树人、蔡哲夫、潘和、周竹轩、黄宾虹、苏曼殊等与其多有交往,蒹葭楼成为广州著名的文化沙龙,上述名家多曾与黄节题诗作画酬唱,成为文坛雅事。

    广东省博物馆至今馆藏《蒹葭图》册一本,是近代名流赠黄节的一本书画合册。该书画册中全部作品均为黄节上款,写画者大多为书画名家,按册中先后排列分别有苏曼殊、陈树人、蔡守、潘和、周竹轩、黄宾虹、王根,册后题跋者分别为蔡守、邓尔疋、黄节(自题)、黄景棠、潘飞声、杨其光、江孔殷、黄孝觉、黄钺等。 《蒹葭图》册之画均以《诗经·秦风·蒹葭》诗意而作,黄节本人虽不是美术家,但该画册在近代美术史上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国家不幸诗家幸

    今年106岁高龄的王越先生曾是北大研究院国学门研究生,其专业为汉魏乐府诗,其导师正是黄节。王越是广东兴宁人,曾任中山大学教务长、暨南大学常务副校长,他是黄节唯一健在的亲炙弟子。王越仍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在接受采访时,他脱口吟出黄节在“九·一八事变”后写作的诗句“眼中三十年前事,又见虾夷入国门”,也背诵起黄节在课堂上讲解陈恭尹凭吊崖门诗句“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王越激动地说:“我怀念黄晦闻(黄节字,又说为其原名)老师,敬佩他的品行,尤其是爱国情操。‘九·一八事变’后,他悲愤不已,改讲顾炎武诗,讲到《海上》七律之‘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句,竟悲痛流泪,我永远不会忘记。”

    黄节一生作诗不辍,他本人生前编定《蒹葭楼诗》两卷,收诗365题423首。今人马以君从报刊、书籍、手稿及黄节亲友藏品中新搜辑186首,以原《蒹葭楼诗》为底本,编成《黄节诗集》,共收录黄节诗609首,是较完备的版本。

    在岭南近代四家中,黄节以实力居首;在全国,黄节也是近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节是学者而能诗,是诗人而治学,硕果累累,成就突出。他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北京,均主授诗学,致力于诗歌研究。《诗学》即是其重要的成果之一。黄节的《诗学》是近80年来甚为传统学界推崇的一本中国古典诗学批评史,比陆侃如的《中国诗史》早20年面世,可以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诗学史,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一文曾举清代诗话代表作叶燮《原诗》与黄节并提。曾有学者认为,《诗学》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剧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样具有学科建设的奠基意义。正如王越所说,黄节对顾炎武诗歌的研究很有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东北被日本侵略,顾炎武诗歌的研究激励、影响了当时一大批学生投身抗日前线。

    以诗作及学问立世

    黄节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他继承了岭南学派从朱九江到简朝亮的精髓。他早年短期从政,但立志以诗作及学问立世,而不谋求当官。

    黄节1909年加入同盟会,于1913年离粤赴京,任职于铁路局。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国学保存会同仁刘师培参与筹安会,黄节对其行径惊诧不已,曾两次致书,痛斥其“助纣为虐”、“倾覆民国,是为内乱”。

    1923年,黄节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秘书长,他满怀信心南返广州,寓居文德路1号楼,但不久即对广东混乱复杂的局势表示失望,遂萌生去意。1928年,李济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励精图治,物色广东教育界声望卓著者担任省教育厅长,是年黄节再次返粤,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同年底担任广东省通志馆馆长。任职期间对广东的教育事业多有贡献。因对时局不满,他于1929年辞职,仍回北大,同时兼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随着对现实的失望,黄节在思想上也渐趋保守。在北京大学,黄节以“旧”著称:着长衫旧衣,倡文言,讲旧诗,写旧诗,集旧书。1917年,蔡元培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黄节对此深表不满,他对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白话文尤为反对。

    1935年1月24日,黄节在北平去世。3月10日,北平文化教育界为其召开追悼会,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主祭,时任北大文学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也参加了追悼会,他说:“我同晦闻先生前后共事二十多年,虽然没有个人交谊,今天我参加追悼会,是我心中有其人,敬仰他的学问和人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