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或许没有人比梁启超看得更清楚
1920年代这场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集体热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历史日后的走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例:
这个组织是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决心置身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政治派别。它的基本成员是国民党中上层政治军事领导人、社会名流与少数原来的共产党人,比如邓演达、章伯钧、黄琪翔、李世璋、邓初民、彭泽民、谭平山等人。这个组织在成立之初,即明确宣布:
“中国革命终究的目的,不是在乎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在乎达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
该组织曾在12个省市建立过自己的组织,出版过6种以上宣传革命的报刊,最多的报刊一度发行到50000以上。它所组织的黄埔革命同学会,曾在全国18个城市建立过分会或特别支部,影响黄埔学生达5000多人,占当时整个黄埔学生总数的50%之多。
在观察整个1930-1940年代,大批知识界名流如李公朴、黄炎培积极抨击国民党而与共产党保持良好关系时,不要忘了,这些人在1920年代,都集体热衷于“社会主义”;当1949年到来,大批的国民党要员和知识界名流如章伯钧、张东荪等,选择留在大陆时,也不要忘了,这些人在1920年代,都曾集体热衷于“社会主义”。
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或许没有人比梁启超看得更清楚:“社会主义,是要将现在经济组织不公平之点,根本改造”——百年已过,回顾当日社会主义热潮之初衷的同时,今人也不妨试问一下“公平”二字之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