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与青田石印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诸生,后“次贡授秀水训导,擢国子助教于南京”。历任南京及北京国子监博士。
元末王冕曾用花乳石刻印,但此事世人知之甚少,故一直到明代中期的文彭时代还是用象牙及骨质之类的印材雕刻私印。由于这些印材太坚硬,文人往往不亲自治印。文彭前期的印章,他只撰写印文,镌刻印章的工序是由工匠李文甫完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彭购得四筐冻石,这种冻石以前只是用来雕刻妇女首饰的,文彭将其用于印章,在明代尚属首次。对此,明代沈德符在书中谈到:“我朝士人始以青田石作印,为文房之玩,温栗雅润,遂冠千古。”石印,文人不仅可以上手,而且还可以纵情所欲,故而,“(文彭)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
文彭之前,不说官印的演进令人失望,就是私印也没有引起文人的足够重视。秦汉以下,逐渐向俗气的方面发展,直到明初积习未变,所以李流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初名人印章,皆极度芜杂可笑”。“名人”所用都“芜杂可笑”,篆失古意,则一般文人所持用者就更可想象了,故而朱简称“衰极始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正本清源,从篆法入手。文彭“少承家学”、“究心六书”,又有冻石这种新型印材,故能“驱刀如笔”,开辟文人治印的新时代。文彭篆刻风格妍媚清新,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圆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结体略呈方势,显得质朴浑厚;他的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明显是受汉印影响。白文印则师法两汉。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能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故面目为之一新。他的边款大多先在石面上书写行楷,再依字迹双刀刻成,保留了书法的原貌。
由于文氏父子的显赫声名,故文彭以青田冻石刻印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张居正、王世贞同年考取进士的汪道昆就曾“索其石满百去”。一半请文彭篆刻;一半请文彭书写篆文,何震镌刻。此后,青田石治印很快流行于全国。在文彭的倡导和影响下,文人篆刻之风大起,书法家和画家都参加篆刻创作,文彭成为文人篆刻的先导。从文彭学印的有何震、苏宣、鲍天成、李文甫,其中以何震成就最大,与文彭以“文何”并称。苏州一带学习文彭的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顾听等,后人称他们为吴门派。
闻我久嗜砚石,近日友人馈赠一方文彭旧藏端石精品于我。砚为明朝典型的操手砚,砚侧有铭文三处。两处篆书分别为“三桥珍藏”、“东洞得石”;另一处为行楷,铭文为“余友久莅端江,采觅佳石。于嘉靖辛酉旋里,持此见赠,可为至宝,珍而□□……”。石砚属绿端上品,质体端澄、石质细腻,抚之如婴儿肌肤,呵之有水珠凝结,砚底有一石眼。砚刻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时年文彭64岁。三处铭文俱为双刀刻成。铭文入石极深,两处篆书结体略呈方式;行楷尤为老辣恣肆,俱为文彭成熟期书法风格,奏刀风格也与文彭治印边款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