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79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04日

戊戌君子谭嗣同的任侠精神

发布时间:2010-09-26 14:41:4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虽然晚清时“侠”的概念已非墨侠—它已被儒家道德规范下的“侠”所取代,墨侠到汉代就渐渐消失了,但就侠这一点而言,谭嗣同与当时各家的理解是一致的,如他在《仁学·自序》中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忍)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

在清朝后期,兴起了一股墨学复兴思潮,而人们纷纷把墨子理解为“侠”,谭嗣同也认为:“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

和历史上的墨侠有所不同的是,谭嗣同更主张像东汉党锢清流和南宋永嘉学派那样,以知识分子的正义人格去完成社会改良的重任。但事实上,面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腐朽势力,谭嗣同的理想在次年就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谭嗣同的任侠人格,再一次放射绚烂光华,使他勇于牺牲自己,以生命实践了墨侠的殉道精神。

谭嗣同的任侠精神,在少年时就有所表现。谭嗣同11岁时随父亲到京师,住在浏阳会馆,向胡七学双刀。但胡七认为双刀不如单刀好,就向谭嗣同推荐了著名的“义侠”大刀王五,学习单刀和剑术。谭嗣同深受王五的侠义人格影响,在13岁那年除夕,他写过一副对联说:“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18岁时,谭嗣同来到甘肃父亲的任所,作《望海潮》词自题小像:“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他父亲谭继洵历任甘肃巩秦阶道员[即巩昌府(府治今甘肃陇西)、秦州(州治今甘肃天水)、阶州(州治今甘肃武都)一府二州的长官]、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谭嗣同少年盛气,和父亲麾下兵丁一起,远涉深山大漠,足迹至于边塞,颇过了一段清狂豪纵的游侠生活,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谭嗣同在京师,大刀王五曾和他说到可以多多结交燕赵游侠。其后,在《吴铁樵传》中,谭嗣同更进一步述说了对“所谓燕赵之士,任侠重然诺者,益相物色而罗致之”。

不仅改良派要结纳游侠,游侠也希望借改良派而实现抱负。据胡七回忆,当谭嗣同在浏阳会馆时,胡七等人组织了秘密团体“十八兄弟”,他们立志行侠仗义,打尽天下不平,每个人都有一套绝技,只是缺少一位带头大哥。于是,十八兄弟就让胡七和王五出面教谭嗣同武功,希望谭嗣同在学成武功后出来当带头大哥,而其余16人暗中追随。

9月20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谭嗣同和王五密谋救出光绪,希望在23日晚上能够扭转乾坤,再建新政。由守卫瀛台的六名太监为内应,王五带十几位武林高手扑宫。这些武林高手,平时飞檐走壁,十分厉害,但面对皇宫禁苑,却一开始就遭受了重大挫折,在进入大前门、正阳门、宣武门时伤亡惨重,到半夜只剩下三五人,而最后只有王五一人进入内苑。王五等到戌时再次开始行动,不消半个时辰就翻过了南苑宫墙,到了南海边上。但在这个时候,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中南海地图弄丢了,只记得瀛台在南海中央,于是开始寻找一个四面环水的楼台。而就在此时,几名内应太监等得心焦,也沉不住气了,半夜起来,悄悄叫醒皇帝,放下吊桥,企图逃出瀛台,结果全部被值宿禁卫拿获。正在寻找瀛台的王五,听到人声喧哗,灯火齐明,知道大事已去,无奈之中抱恨逃出宫来。

变法失败,谭嗣同不仅拒绝了梁启超和日本公使劝他前往日本的建议,也拒绝了王五等江湖游侠保护他去南方以图重整天下的厚意,决意以一死来唤醒天下。后来,大刀王五和胡七等人又准备在临刑之日劫法场,也未能成功。康有为后来作《六哀诗》中感叹:“奇计仗义侠,惜哉皆不成!”

仅就谭嗣同而言,他倡导侠义人格,构成了变法以及勇于牺牲的精神支柱,虽然变法失败了,也证明民间游侠和自清初以来遍地皆是的“反清复明”帮会社团一样,无法撼动封建朝廷的统治基础。但也证明,侠义精神对于国民性的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谭嗣同之后,侠义精神继续向着主流靠近,而在革命党和改良派那里,则又有了具体行为实践和文化人格培养的区别。(本文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