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娇子孔尚任
石门山位于曲阜城北二十五公理处,因古代山前有巨石对峙如门,故曰石门山。后因有人民解放军“一四二”医院,当地人称之为“一四二”。石门山山灵、水秀、景美,孕育出了一代名人孔尚任。古代许多文人骚客也喜欢到此游玩、赋诗。因而,石门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沿石门山前石级面目而上至石门寺,在峙庙西北山腰处有一座草庐,名曰“孤云草堂”。当年孔尚任就隐居于此。
孔尚任与石门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尚任是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孔门六十四代孙,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公元1648年生于鲁国湖上村(今名尚庄,曾属曲阜县)。其祖父是廪生,闭门读书六十年不进城,他的父亲是明朝举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腐败也退官隐居。孔尚任自幼在其祖父、父亲膝前长大,他曾追求过功名,但屡试不中,后就隐居于石门山中。
公元1684年,清康熙帝“南巡”江南,在这年冬天回京,路过山东,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举荐在“御前”讲经,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他在《出山异数记》中对康熙帝感激涕零。
孔尚任离开家乡赴京就职后,对社会有了新的了解,曾写下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作。如《驿亭乞》:“皇华驿亭大官坐,小官跪迟遭何唾,千人万人拥看官,官长面前路须破,仆隶华服公然立,乞儿衣蔽被侦逻,见官不跪官嗔怒,岂知乞儿腹中饿。”这首诗引起了朝庭的不悦。
孔尚任少年读书于石门山中,已博采遗闻,准备写一本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戏曲。公元1686年,他出差淮扬,疏浚黄河海口,到公元1689年回京。这时期,他结识了明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僧石涛等人。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巡明故宫,拜明孝陵,还访栖霞山白云庵的张瑶道士。这些生活经历,加深了他对南明亡国的感慨,也丰富了《桃花扇》传奇的素材。
公元1699年,孔尚任在迁户部主事五年后,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经过他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脱稿。《桃花扇》是继洪昇《长生殿》后的又一力作,所以“南洪北孔”成为照耀中国当日文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
《桃花扇》传奇通过明未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正如孔尚任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由于这部书反映了明未清初社会现实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它在艺术形象上的巨大感染力量,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并在舞台上经常演出,使有些明代的故臣遗老重新勾起了亡国之痛。“灯灺酒阑,唏嘘而散”。《桃花扇》轰动京门,人们争相传抄。康熙帝得知此事,连夜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桃花扇》稿本。孔尚任忽忙中从张平州家觅得一本,在半夜里送去。由于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表扬了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忠于明朝的人物,讽刺了刘良佐、刘泽清、田雄等降清的判将,流露了明未遗民的感慨与哀思,这就必然引起康熙帝及他左右人的不满。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就因一件疑案罢官。
孔尚任罢官以后,在北京又逗留了二年多,在公元1702年的冬天才回到曲阜石门山老家。当时,以任侠著名的大兴王源写序送他说:“先生经文章博雅重于朝,羽仪当世,而孜孜好士不倦。士无贵践,挟片长,莫不折节交之。凡负奇无聊不得志之士,莫不以先生为归。先生竭俸钱典衣,时时煮脱粟沽洒,与唱和谈宴,酣嬉慰藉。”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人物是不可能不引起统治集团的嫉视的。孔尚任留别王世祯写诗:“挥泪酬知已,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表现了罢官后的愤慨心情。
公元1718年的春天,孔尚任故于曲阜石门山家中,年七十岁,葬于孔林。
孔尚任遗留的著作除《桃花扇》传奇外,还有《出山异数记》,记载了他因康熙帝到曲阜祭孔而出山任官的经过。《湖海集》十三卷,辑录了他在淮阳一带疏浚海口时所写的诗文。《享金簿》一卷,记录他平生所收藏的书画古玩。
孔尚任从隐居石门山到出山,又从出山到归山,他的生命的轨迹似乎是画了个圆,但他的做官经历是充满坎坷,被称为是“冷官生涯”的。他一生爱交友,富有同情心,廪性正直,纵然是才华横溢,也终不为官场所容,所以只有归隐一途。遍观历史的长河,这样的“孔尚任”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