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遗忠——梁鼎芬
人们在游览光绪皇帝的崇陵时,除了对这位当了34年的傀儡、充满悲剧角色的皇帝深表同情之外,还对祟陵的优美的环境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特别明楼祭台两侧18棵罗汉松,就象18个威武雄壮的金刚日夜守护在光绪皇帝的陵前。提起崇陵的绿化工程,应首先归功于光绪朝的一位忠臣——梁鼎芬。 被过滤广告
梁鼎芬(1859-1919年),广东番禺人。字星海,号节庵,光绪进士出身,历任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中法战争期间,因上疏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得罪了慈禧太后,论以“妄劾罪”,降五级使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聘请梁鼎芬主办广雅书院;后来张之洞署任两江总督,又聘梁主办钟山书院;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亦随张还鄂,深受信任。在戊戌变法时期,他虽然效忠于光绪皇帝,但他毁谤康有为、梁启超,崇奉邪教、邪说,心同叛逆。辛亥革命后成为清朝遗老,被废帝宣统任命为毓庆宫行走,积极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60岁时在北京病逝,死后葬在崇陵附近的梁各庄,常年相侍在光绪皇帝的身边。
崇陵建成以后,梁鼎芬认为陵园内无树,既不美观,又无风水。他多次找有关人员要求补栽,但因临时政府内外交因,财政拮据,建陵计划中和厂号的合同上都没有栽树的条文,终未被采纳。梁鼎芬奔波无门,但他并不心灰意冷,立志在崇陵园以内栽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先派人到北京订购了二、三百只陶瓷酒瓶运回西陵,待到冬天大雪之时,他率领十几个人到崇陵宝城之上,将所有酒瓶都装满洁白的雪,塞好瓶口,封上红纸笺,上书“崇陵雪水”。再运回北京他的住所,并写了一份公启,说明崇陵应栽树的理由。之后他就每天带着从人,用人力车载着雪水瓶,按照道路的远近和预定拜访人的先后次序,到各亲贵和遗臣家一一拜访。
他到达某一府第,先投名片并雪水一瓶为礼,随即开门见山地对主人说明此行的目的,劝主人捐出多少钱来购买树种树秧,最后在薄子上记下对方捐资数额。这些人所写的捐款如与其身份职位相称,他就含笑而别;如果不捐或是捐少了,他立刻用激烈刻薄的语言给对方以难堪。倘若至某府第拜会未遇,他即留言于某日某时再来拜访。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可谓“有志者事竟成”。梁鼎芬的奔波劳累终于感动了清末的遗老旧臣,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使梁鼎芬关于崇陵绿化工程所需的资金终于有了着落,以实际行动效忠了光绪皇帝。
他在崇陵的四周山野上载满了青松翠柏,在陵区内栽植姗棵贵重的银松(也称白皮松),在明楼前祭台左右栽种了18棵罗汉松,寓意十八罗汉守护在先帝陵前。梁鼎芬亲自参加了这项绿化工程,还手持铁锨立于树旁拍了一张纪念照片,特请清廷遗老、溥仪的师傅与“智囊”陈宝琛在照片上提诗一首,备赞自己忠臣之举:“补天回日手何如?冠带临风自把锄。不见松青心不死,固应藏魄傍山庐。”
梁鼎芬当时已50多岁,并且一条腿有病,行动十分不便。1913年11月16日,光绪帝后棺椁奉安之际,他在灵前执绋,自暂安殿到地宫金券,有两名亲随在左右搀扶着。梓宫就了位,所有的殉葬物品都布置妥当后,恭送人员就先后退出地宫的石门,马上地宫就要封闭了。惟有梁鼎芬身如一瘫软泥一般,坐在地上一动不动,人们见状都很惊慌,问他他也不理睬,两只泪眼怔怔的望着光绪帝的棺椁发呆。在他身旁的两个亲随说:“梁大人曾说过皇上奉安时他要殉葬的话”,主管安葬的人员又急又怕,忙令梁的亲随将他背出地宫,梁执意不从,被人强行背起走出,由三、四人保护着,乘棚车回到梁各庄住所,避免了一场近代的活殉事件。
随后各亲贵和各大臣也都到梁各庄他的住所探视,见梁鼎芬的神色万分疲倦,并且神经有些错乱。后来梁在其亲随和家属以及留驻西陵人员的照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调养,精神虽日渐清醒,而身体却日益衰弱每况愈下了。每遇好天气,他时常令人搀扶,到梁各庄后的山麓下的田地里散步。有一次他在一块地边坐下不走,令随从询问此地是公产还是私产。当随从打听明白是私产时,他托人将这块地买下,并向公方和他的家属声明,他死后必须将他埋葬在这里。1919年梁鼎芬因病在北京去世,其家属和公方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在崇陵附近的梁各庄,常年与其主子光绪为伴。至今坟莹犹存,其忠心可嘉矣!
事情至今已过去近百年,那些在光绪朝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们,均已化作缕缕青烟,早已被人们遗忘了,惟有这位清末遗忠——梁鼎芬仍同陵前的18颗罗汉松一起,同那个“令人同情”的光绪帝在这里“永垂不朽”了。
中新河北网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