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梵琦与天宁寺
海盐是个古县,武原是个古镇,现存巍巍的天宁寺千佛阁和斑剥的镇海塔基就是见证。说来也巧,这两处海盐人引以自傲的古建筑,都同高僧梵琦有关。
海盐天宁寺原名禅悦院,宋崇宁四年(1105)敕赐“天宁永祚禅寺”,简称天宁寺,至宁末初具规模。元末明初,出了一位名闻全国的高僧梵琦。
梵琦(1296—1370)字楚石,俗姓朱,浙江象山人。9岁在海盐天宁寺出家,16岁受戒,34岁起主持天宁寺,直至75岁圆寂。
海盐县城在唐宋时离海尚远,后因海岸逐渐崩塌内移,到元时,潮水已逼近县城。其势汹汹,严重威胁县城。元统二年(1334),梵琦提出建镇海塔。经过3年艰苦的募化和筹划后,动工建塔。又经过4年,宝塔建成。元末乱战中,宝塔遭到很大破坏,连塔尖上价值200两纹银的宝瓶也遗失了!梵琦继续募化,修缮镇海塔,并铸成黄铜宝瓶安上塔顶。从兴建到重修竣工,前后历时29年,那时梵琦已经70岁了。
镇海塔7层8面,高24丈,极为庄严绮丽。据传说,建造的时候,每一块砖,梵琦都顶首跪诵大悲咒1卷,其善良的心愿和坚韧不拔精神,感人至深。
镇海塔竣工后,梵琦又着手重建千佛阁。
千佛阁始建于唐代大历三年(768)。它一直是古海盐的象征,在海盐人民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却在元末战乱中被拆毁。梵琦概然道:“塔以镇海,阁以辅塔。阁毁而塔存,唇亡齿寒,失所依矣。”他表示愿在有生之年,重修佛阁。在梵琦主持下,气势雄传的千佛阁终于又重新耸立起来,梵琦取名为“大宝阁”。
至此,天宁寺的雄伟规模基本形成。在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镇海宝塔。一进高过一进,布局严谨,形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从此,天宁寺名闻遐迩,堪称浙北之冠。
千佛阁和镇海塔虽然在明、清两代曾分别重建,但梵琦复兴天宁寺功不可没。千佛阁须弥座台基至今仍留有“重建石台记”碑刻,记载着梵琦重建之功。
梵琦对佛学造诣极深,是名闻全国的高僧。明初,朱元璋两次大作法事,均请梵琦到南京主持斋坛,讲经说法,被尊为“国初第一等宗师”。
梵琦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在他子弟汇编的《梵石楚琦禅师语录》20卷中。
梵琦著有《西斋语录》、《西斋净土诗》等。西斋是梵琦晚年在天宁寺讲经和起居之处,在千佛阁西侧。“文化大革命”前,那里还有一座方亭,内置石碑,上刻宋濂的《塔铭》,介绍梵琦的事迹。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