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家祥少将
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独立1师1团俱乐部主任、红6军团17师50团
参谋、49团通信主任、51团团长、16师参谋长、红6军团侦察科长。参加了湘赣、
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欧阳家祥将军在
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所在的红军部队是少共国际师。我们熟悉的少共国际师是红
一方面军序列的,欧阳家祥是红二方面军红6军团出身,怎么也是少共国际师的呢
?我军在红军时期曾组建过少共国际师(团、营)。有红一方面军的“少共国际
师”(红15师)、红六军团的“少共国际师”(红17师)、红四方面军的“少共
国际师”(红92师)、红二十七军84师的“少共国际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红
一方面军“少共国际师”。
1933年初,在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提议下,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
部青年部向少共中央局提出成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5月23日,少共中央局在
瑞金发出关于创建“少共国际师”的指示信。8月1日,在3个少年先锋团的基础上
组建红一方面军“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
政委冯文彬(后为肖华、罗华明)。该师辖58、59、60团,共6700余人,全师人
员中,团员占70%以上。训练一个月后,9月3日,就誓师上前线。不久,“少共国
际师”改称红15师,但人们仍习惯称为“少共国际师”。先后归属叁军团、一军
团的建制。 “少共国际师”在遵义会议后撤消编制,人员分别并入红二师和红一
师。红六军团的“少共国际师”(红17师)的历史沿革比较复杂:1932年春,湘
赣苏区红八军成立后,由永新、茶陵、萍乡、莲花等地方武装扩编成新独立1师,
1933年7月,红八军所辖22师、23师、24师各一部和新独立1师一起整编成红17师
,所属有49、50、51团,17师与湘赣苏区16师 、18师组成红六军团,鉴于该师指
战员平均年龄小,又有少共中央局关于创建“少共国际师”的指示, 17师被红六
军团命名为“少共国际师”,所以欧阳家祥说自己所在的部队是少共国际师,实
际上就是17师,欧阳家祥当时在50团,是团部参谋,团长是郭鹏。 红六军团17师
战士多是永新、茶陵、莲花等地方人,因此,49、50、51团分别称为永新团、茶
陵团、莲花团。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成立总指挥部,部队
进行改编,红六军团撤消师级编制,编为49、53、51团,“少共国际师”取消番
号。不久,红六军团重新恢复师级建制,改编为17、18师,但这时的17师,很少
有人称为“少共国际师”了。红四方面军的“少共国际师”是由“少共国际团”
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陕根据地后,取消军级编制,直
属10、11、12、73四个师,“少共国际团”就在73师,团长陈友寿。1933年夏,
红四方面军将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少共国际团”也扩编为“少共国际师”(
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1936年底,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的红
军整编中,红四方面军的“少共国际师”(92师)被分别编入31军的91、93师。
其实我军最早建立少年武装的是陕北红军。1932年2月21日,正式成立“中国工农
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少年先锋队”, 1934年6月,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
少年先锋队”的基础上改编为红二十七军84师的“少共国际营”,营教导员王学
礼。抗日战争时期,欧阳家祥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
警备1旅参谋长、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辽军分区司令员、
热河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辽沈战役等。建国后,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
区空军参谋长、45军副军长、军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入朝,任志愿军54
军军长、志愿军20兵团参谋长。回国后,任20兵团参谋长、高等军事学院高级系
副主任、防化学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
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