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霖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6664940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08日

卢惠霖生平

发布时间:2010-07-08 09:25:1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家庭背景

    卢惠霖,又名卢高荣、卢润生。1900年9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汉水河畔的岳家口,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父亲卢道宕先靠种菜、当米店雇员为生,后为基督教传教士。卢惠霖出生后就受了洗礼。1908~1911年在湖北省京山县宋河读私塾。1911~1915年在天门县皂市道生小学读了4年书。1915~1917年在湖北汉口博学书院文学馆就读。少年时他特别喜爱读小说、听故事。他在博学书院读书时偶然读到一本作者署名李春生的驳斥达尔文的小册子,却从中发现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光辉,因此对生物学感到兴趣。由于反对学监的不公正待遇,1917年卢惠霖被迫辍学,回到母校——道生学校担任自然和数学教师。18岁那年,他随全家从汉口搬迁到湖南岳阳的城陵矶。他大哥在美国教会办的岳阳湖滨大学工作。该校分中学部和大学部。1918年秋,大哥介绍他到岳阳湖滨大学中学部读三年级。因学制改变他在中学读书的时间延长了半年。1920年秋到1922年春,他在湖滨大学大学部读一、二年级。卢惠霖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动植物的细胞结构。他对细胞学感到极大的兴趣,经常从美国教师那里借来一本夏普著的《细胞学》阅读。他又经常与好友魏曦(后成为细菌学家)在一起讨论生命的奥秘。1922年秋至1923年春,湖滨大学因学生人数太少,无法开班,卢惠霖留在中学部教生物学。1923年秋至1925年春,他在湖滨大学大学部读三、四年级。毕业时获得湖滨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他见到血吸虫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希望有朝一日解决这个问题。他本想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但教会却决定送他到美国学习生物学。

    美国留学

    1925年秋,卢惠霖成为美国俄亥俄州海德堡大学四年级的插班生。1926年春他获得海德堡大学科学学士学位。1926年暑假,他到马萨诸塞州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进修,专修胚胎学。同年秋天他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动物学系继续深造。这时,基因遗传学的创始人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教授和细胞学与实验胚胎学家威尔逊(Edmund Beecher Wilson,1856~1939)正在这里任教。卢惠霖选学了摩尔根的遗传学和实验胚胎学两门课以及威尔逊的细胞学和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按原定的计划,他于1927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就该回国,但他还想多学点知识。1927年秋~1928年夏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动物学系进修生物化学、实验胚胎血液,获得博士学位必修课目的学分(30分),取得博士研究生应考入资格。经系主任威尔逊的推荐,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提供的奖学金,在纽约、长岛和冷泉港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独立进行细胞学研究。他于此在蕨类的孢子母细胞中发现一种典型的亲锇小体——相当于Golgi氏体的细胞器。哥伦比亚大学细胞学教授布恩对他表示祝贺,要他马上发表论文,并将他介绍到纽约纪念医院研究部去研究X线对植物组织根尖细胞的生物效应。可是他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结核,住进纽约市北部的特鲁多疗养院,一躺就是10个月。他原来希望病愈后好继续研究,但这时,他父亲和哥哥先后去世,留下老母和嫂嫂,催促他早日回国。

    抱病贵国

    1929年10月,卢惠霖谢绝好友们的挽留,抱病归国。他刚到上海,天津南开大学就聘请他任生物学系副教授,随后,他又接到武昌的华中大学的聘书,虽然他的肺结核已基本恢复,但因旅途劳顿未能到任。当时岳阳湖滨大学已与湘、鄂几所教会大学合并,组成华中大学。湖滨大学中学部则仍保留,并改名湖滨高级农业学校。卢惠霖返湘后即在湖滨高级农业学校教书。1930年他与杜先德女士结婚,夏天,因肺结核病复发,病休一年。1931年至1935年夏他在岳阳湖滨高级农业学校讲授生物学和化学。1935年秋他应长沙雅礼中学之聘任化学教员,兼自然科学部主任,还兼任湘雅医学院比较解剖学副教授。1938年秋,雅礼中学西迁到湘西的沅陵。他全家随之迁移。在颠沛流离中,母亲病逝,1939年妻子患精神分裂症。为便于妻子的治疗,1943年春他应聘到已迁贵阳的湘雅医学院任副教授,讲授寄生虫学。1944年春,他因咳血在贵阳疗养院疗养半年。此后随湘雅医学院流亡到重庆,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回长沙。在这段困难的时期内,卢惠霖在湘雅医学院执教过寄生虫学、生物学、人体胚胎学和遗传学等课程。同时他埋头精读摩尔根的《基因论》,并将其译成中文,1949年完成译稿,但该书直到10年后才得以在北京的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963年第三次印刷,1965年第四次印刷。该书共发行一万多册。

    组建湘雅医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惠霖主持组建了湘雅医学院(1953年10月改名湖南医学院,后又改名湖南医科大学,今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兼生物学教授。1951年,他当选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50年代初,他与湖南师范学院共同创立湖南动物学会,他任首届理事长。后湖南动物学会与湖南植物学会合并为湖南生物学会。1963年9月和1978年3月,他被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64年被中共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湖南省医学专业科学委员会委员。但历次政治运动中他都首当其冲。在1974年的“反复辟回潮”和1976年的“拆庙赶和尚”运动中,他也不断受到干扰,许多教授被逼退休。他计划请假先到广东梅县的女儿家,再到北京另一位女儿家,好查阅北京丰富的图书以撰写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因唐山地震,北京之行作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科学事业重新得到发展。

    教学科研工作

    1977年11月,他参加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南省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发展规划会议,受会议委托主持制定生物科学组的规划。

    他在教学工作中编写了多种生物学、实验胚胎学、遗传学等教材。1958年,他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普通生物学》中撰写了“遗传与变异”及“生物进化学说”两章。1978年和1982年,他参加了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学》教材的审定。1981年10月,卫生部聘请他为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专业编审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聘为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生物学教学研究会顾问。

    反摩尔根学派

    1950年代,在反摩尔根学派的“学术大批判”中他也受到批判。以后形势好转一些,他又努力研究人类细胞遗传学,提倡优生学,并进行生殖工程研究。1972~1979年他担任湖南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湖南医学院组建生殖工程研究组,任研究组主任。1985年任生殖工程研究室顾问。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在南京成立,他被选为副理事长。1979年被聘为《遗传学报》编委。1979年11月,组建湖南省遗传学会,并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后来又连任一届。1981年,卫生部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聘他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他又主编了30万字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遗传学》(1984年出版)。1983~1985年任《遗传与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顾问。1984年8月,任《湖南科技报》“卫生与健康”副刊顾问委员会主任。1986年12月被聘为湖南省遗传学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6月被聘为《国外医学·医学遗传学分册》编辑委员会顾问。1987年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顾问。

    人才的培养

    卢惠霖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数十年来他从小学教到大学,支持过多个培训班、专修班。1978年中国全面恢复研究生教育,他开始招收医用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卢惠霖一生从不停止学习。到了晚年他学习的热情和毅力仍超过年轻人。他经常是图书馆里年龄最大、资历最高的读者,也常常是图书馆里“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的第一个读者。他非常注意生物学、医学前沿学科的进展。他读书要记笔记,这个习惯到96岁卧床不起才不得不停止。他多年记下的笔记,对科研人员来说其中不少是珍贵的参考资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979年和1984年卢惠霖三次被选为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他提出制订《优生法》的提案。随后卫生部牵头组织起草《母婴保健法》,卢惠霖也参与工作。1986年9月1日,全国优生优育法规起草领导小组聘他为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生优育法》专家咨询组成员。

    逝世

    卢惠霖的夫人早他二年逝世。他们有4个女儿,均为教授级的高级知识分子。

    卢惠霖生活简朴,性格诙谐,平易近人。他爱好音乐,酷爱足球。喜欢下象棋,闲时在家喜欢养鸟、栽花。

    1997年3月18日,卢惠霖因心脏病逝世于长沙。他病重时嘱咐将自己的积蓄和儿女的馈赠约10万元建立一个基金。1998年“卢惠霖科学奖励基金”建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