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榛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65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谢榛的诗歌

发布时间:2009-12-31 14:09:2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谢榛的一生,“惟诗是乐”(《诗家直说》)。他诗歌的基本风格,既有激昂慷慨,壮直苍建,雄丽奇伟,豪宕浑厚者,又不乏清妙明达,俊亮雅致,疏逸澹远,隽永密丽。在保持这种基本风格的同时,又有所变化。大体说来,在为赵康王上客时,移家安阳,南客大梁,北上京师,论交天地间,与诸名流、缙绅结诗杜,迭唱互吟,扬榷风雅,傲睨千古。其诗多爽朗、昂奋,蕴含着某种期待和追求。赵康王去世后,谢榛在事业和生活上失去了靠山,日益窘迫,其诗转而变为悲壮,凄怆,清苦,婉曲,工细。他的泰山诗,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变化。第一阶段的两首泰山诗,充满勃勃生气和探奇揽胜的豪性,所以放歌“风骚谁继鲍参军,浩唱凌秋碧落闻”(《酬方子文见寄登岱之作》),“万壑风云随杖履,狂歌醉舞汉王台”(《五岳吟》),唱出了诗人的“性情之真”(《诗家直说》)。“独秀峰头闲对外酒,月华高出海东云”(《酬方子文见寄登岱之作》),“海东黄鸟送书来,欲上天门把主杯”(《五岳吟》),则表现出独立乾坤,与天地相参的豪迈、旷达、洒脱。这是作者以借景抒情之法,展现不羁的情怀,“以情为主,景为宾”(吴乔《围炉诗话》),创造出“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滕咸惠《人间词语新注》),因而更加真实,更具韵味,更有艺术感染力。

     谢榛的两首登临诗和此后的两首送别诗,则显生凄婉寂凉。诗中格外突出秦汉封禅史迹,如“登攀绝顶处,封禅断碑文”(《登泰山》),“汉石尘迷千古字,秦松封起半天声”(《登岱》),“断文余汉字,古色有秦松”(《送吴子游泰岳》),同时充满对神仙丹药的追寻:“玉童不见云霞渺,丹侣相从杖屦轻”(《登岱》),“古洞寻丹液,秋衣拂紫氛”(《登泰山》),“金箱秘丹诀,谁共访仙踪”(《送吴子游泰岳》),造成一种旷远、迷茫、不可寻觅的意象。在这种意象中踌躇的诗人,必然倍感孤寂、落寞、充满难以排遣的迟暮情怀,所以有“欲探灵异来迟暮,自觉人间负此生”(《登岱》),“惆怅秦松在,寒涛空自闻”(《登泰山》)的诗句,自觉如塞上寒雁,不胜凄凉,暗映出他在赵康王去世后无处栖息,心神俱失的心境,因而显得格外沉郁,工稳。

     谢榛的泰山诗,从体裁上说,全都是他最擅长的律诗和绝句。钱谦益称:“茂秦今体,工力浓厚,句响而字稳,七子、五子之流,皆不及也。”(《列朝诗集小传·谢山人榛》)不仅在“后七子”中,即使在有明一代,也罕有其匹,“不愧能手”(鲁九皋《诗学源流考》,见《清诗话续编》)。他的律诗,直接得力于杜甫,王世贞说他“诗宗法少陵,穷体极变,原旨推用,五、七言律,得其十九,时之麟凤哉!”(《明诗评》)陈允衡也说他“得杜之神,令人咏叹不尽”(《诗慰·四溟山人集》)。谢榛这些独具风韵的泰山诗,不仅是“后七子”中的佼佼者,在明代泰山诗卷中亦堪称翘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