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身历两个世纪、四世同堂。她和大多女子一样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缠足裹脚,接受的是传统的男尊女卑式的教育,十六就嫁给了我爷爷,历经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吃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引领全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上了康庄大道。
由于当年社会的原因,我的爷爷在婚后不久为了全家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谋求生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爷爷走后不久,我的老奶奶病逝,可怜十几岁的奶奶不得不撑起爷爷的担子,磕头倒跪、顶灵送孝,为老奶奶发丧送殡。由于当时她经历了无奈、孤独、无助的锥心痛苦,从此看清一点:“没有人真难啊!”
我的奶奶育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在那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里,爷爷为了全家多次闯关东讨生活,奶奶不得不迈着小脚四处奔波。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奶奶的肩膀,坎坷的路没能绊倒奶奶的小脚,为了老人和儿女们奶奶的肩膀变得越发坚韧,奶奶的脚步也变得越发坚定。
奶奶后来常对我们说起,每当她劳累一天归来看到几双儿女平安健壮,每当她油灯下织布时看到炕头上那一排小脑袋,奶奶知道那就是她的希望、她的未来。她就会以更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的艰辛。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奶奶皱纹深驻的脸上也见到了笑容,一个几口人的家庭发展到几十口人的家族。正当家族人财两旺、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奶奶的身体也垮了……
我的奶奶不知书但达理,即量事又容人。生活的艰辛、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妨碍奶奶孝敬老人、教育儿女的责任。当时我们家人多、劳力少,家里经常少吃短喝,但有吃的总是老人碗里的最好。年幼的儿女也早早懂得了母亲的艰辛,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奶奶总是将一顿饭做成三份,最稠的给老人,再次得分给儿女,自己吃些残羹剩饭。每当说起这些,我分明从父亲、叔叔们的眼中看到了最可贵的精神。
奶奶心很灵、手很巧。插个花、描个鱼、剪个窗花、裁个喜字,织布、缝鞋奶奶样样拿手,谁家有事找到她,奶奶总是二话不说放下自己的事去帮助别人。邻里之间,红白喜事通常都有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经常教育我们为人要厚道,邻里要和睦,家庭要团结,兄弟要友爱,要我们一定要继承下去,不要让人戳我们的脊梁骨……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尤其是我的父辈们成长起来后,开工厂、办企业,家族、生意两兴旺,四世同堂 ,一家六十余口的兴盛,更使得我们的奶奶扬眉吐气。追忆往昔,对比今朝,奶奶经常教导我们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为人。
奶奶对我们晚辈关心备至、体贴入怀,我们孙子孙女十四人都是在奶奶怀里长大,温情的爱护无微不至,谆谆教导恰到好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当我们要回报奶奶的时候,您却悄悄地离去了!
奶奶啊!您放心的走吧!我们一定记住您的教诲,发扬光大你为我们这个家庭创立的孝友、勤劳、和睦、团结的家风。奶奶啊!您一路走好吧!别迷了路,去到一个叫天堂的车站您就下车,那里就是您要去的地方。奶奶啊!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孙子,好吗?
爱孙跪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