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超出一个局长的作用
由于中国科学院为五院、二机部、各军兵种提供服务日益增多,中国科学院与国防军工的关系日益密切,继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进入“0”字口和“04单位”各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与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国防科研计划实行由国防科委统一审查之后,于1964年12月24日,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同意从1965年1月起将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的全部科学事业费,由财政部直接拨给国防工业口统一安排管理。至此,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从计划体制上、经费上、器材供应关系上,完全进入了国防工业序列。
这件事可是了不起的,以前新技术局口各所所需经费,由新技术局汇总后报给院计划局,由计划局归口上报国家计委。由于科学院属文教口,计委文教司经费少,要充分支持科学院国防科研的需要有很大难处。新技术局列入国防工业口之后,为有关研究所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创造了更优异的条件。
在新技术局内,谷羽逐步组建了研究计划处、工厂处、成果处、材料处、设备处、财务处、基建处、设计室、器材供应站、情报室、办公室、综合处,还在各大区设立了“04单位”办事处,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与当时中国科学院主管非国防的计划局系统,形成了“两条龙”的局面。
为了提高新技术局的组织管理水平,谷羽狠抓了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1963年,谷羽主持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国防科研成果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加强成果管理。对学术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给出了严格的定义,规定学术性成果采取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鉴定;技术性成果采取技术鉴定的方式。成果鉴定的审批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分为研究室鉴定、所级鉴定、新技术局组织的院级鉴定、国家科委或国防科委组织的国家级鉴定。此外还规定了成果密级的划分,以及建立成果卡片、查阅制度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果管理办法。
谷羽带领的新技术局不断壮大。她要求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不要不懂装懂,要老老实实向科研人员学习,做科研人员的朋友,尊重基层领导,树立为基层、为科研人员服务的作风,多为基层、为科研人员办实事;她还要求干部要严格执行保密守则,工作要雷厉风行,要认真负责。再加上逐渐形成的一套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器材供应管理、基建设计管理、工厂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使新技术局做为院在国防科研方面的职能局,不断成熟和有影响力,在促进国防科研发展方面,协助院党组做了不少具体工作。
1966年全院106个科研单位,新技术局归口47个,全院22310名科研人员,新技术局口占11328人,全院职工总数61681人,新技术局口30540人,科学事业费和基建投资,新技术局口占比例更高。
在院外,谷羽是一位受人尊重的管理专家。她是一位局长,但她到各部委联系工作,出来接待的,往往不仅是对口的局长,而常常是副部长、副主任、秘书长;她能直接找聂荣臻、找工办主任、找财政部长……;她和她带的干部可以直接在各路将军(原子弹、导弹、海、陆、空、特种兵等)的会议上汇报科学院的情况,研讨国防科研规划和战略;她甚至可以直接找主席、总理。这虽然有她住在中南海,有联系工作方便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她对事业的执著、责任心、魄力,以及特殊的活动能力,使她在中国科学院尖端科研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一位局长所能起的作用。
在院内,她除了关心科研项目的进展,关心科研过程中各种器材、基建等条件外,尤其关心人。她从不谈个人的家庭琐事,但却关怀下属的生活;她随工人下铀矿,发现工人不带防护口罩(嫌闷气),她建议所领导一定要向工人讲清道理,严格执行防护规程,保证工人身体健康。
谷羽自己则并不因为她比别人“神通”而使自己稍微特殊。对上她尊重领导,大事注意请示汇报;对所里,“04”各所领导是她的朋友,是共同商讨促进和保证完成任务的战友;对科学家非常尊重,总是以请教的态度和他们商量问题,又帮他们解决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困难。
谷羽以她所处的地位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而她自己却并未因此而获得更高的待遇。她始终保持延安老革命的好作风: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坦率直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